楊亞林
(運城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山西運城,044000)
當今社會,“互聯網+”因信息豐富、更新迅速、沒有時空限制等優勢受到大眾的熱捧,并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加速了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融合,互聯網與教育相融合的課題也成為很多教育者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技術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教學資源的輸入和輸出變得更加便利;學習上,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將學生的學習途徑從單一的書本知識學習拓展成多元化網絡學習,學生根據個人需求在網絡上進行選擇性學習,教育資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教學上,傳統的面授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越來越多的教師將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引入課堂,更多的優秀教育資源被共享。這種被大家追捧的“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學方式也為高職人文基礎課程的發展帶來契機。
高職人文基礎課程是公共基礎課,涉及語文、歷史、音樂、美術、書法、禮儀等內容,但每位授課教師能力有限,做不到全知全能,必然會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尤其是人文基礎課程中涉及藝術方面的內容只能流于表面賞析而沒法進行更深入的探析。
高職人文基礎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難度較大,但所占課時比例小,同時,隨著實踐活動課課時所占比例的不斷加大,教授人文理論知識和提高人文活動能力課程的課時被一再壓縮,課程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高職人文基礎課程是一門融人文性、工具性與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內容涉及面廣,但可供使用的教學資源有限,很多現成的教學資源要么太淺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要么太深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課程準備中學生和教師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去尋找資源。
現代社會,互聯網無處不在,已滲透至人們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高職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缺乏自律,很多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里難以自拔。學生課堂上玩手機的現象不在少數,單一的師生互動或課堂活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大量即時通信工具出現,而即時通信工具因其即時性、廉價性和直觀性等特點讓人們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便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若即時通信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就能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可以學習人文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教師可以選用即時通信工具,結合課程內容與要求,設置一些固定的主題討論區,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程的在線討論區建立自己的專題討論區,吸引學生和教師加入專題討論區。
目前,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線上“互聯網+” 教學模式已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教師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進行授課。課前,教師將課程相關資源上傳至班課,學生提前預習或準備資料,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也能帶著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課中,課堂不再是“滿堂灌”的純理論講解,而變成項目任務驅動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課,形成“下發任務—活動實施—知識點撥—檢測反饋”的教學流程。學生在實踐活動體驗中自主探索或小組協作探索完成相關任務,教師通過點撥、引導、補充全程參與,輔助學生完成活動任務。課后,教師可以將課堂上沒講到的知識點利用 App 推送至班課,供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借助線上平臺進行反思、完善、拓展及滿意度調研。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化為“學—教—學”的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打破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還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線上平臺反復學習相關知識,真正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傳統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主要體現在期末試卷上,重視結果考核,而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的獲得過程更為重要。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 +”進行考核,加大過程考核評價比例,構建大數據管理下的過程評價體系。可以將學生的人文課程分數評價指標量化為個人發布、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三部分,同時要寫清評價要點,最后生成學生綜合評價量表,實現對學生的整體評價。目前,很多的互聯網在線平臺都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匯總,最終自動形成學習報告,方便教師更準確地掌握學生情況,并對表現好的學生及時進行獎勵,對表現差的學生進行警告提醒。學生的考勤、資料查閱、活動參與情況都能直觀地得以反映,學生也能在班課里了解自己平時的課程表現并不斷調整自身狀態,提升個人的平時成績。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管理下的監督、評價體系可以推動學生在學習中由消極被動變得積極主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助于課程學習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2017年5月開始,結合近五年的教學實踐,運城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從美育視角對高職人文基礎教材進行改革重構。重構總原則是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美育活動課來組織課程教學。新修訂的《大學人文基礎》教材共設計了七大篇目,每個篇目都包括2—4個教學項目,每個教學項目包括教學建議、相關知識、必讀資料、拓展資料、綜合實踐活動五方面內容。每個篇目的經典誦讀、項目必讀資料和項目拓展資料都已生成二維碼,學習者通過掃碼就可以獲取相關音頻視頻資源。

圖1 《大學人文基礎》教材封面
2018年5月,我校創建了與《大學人文基礎》教材配套的“文心意象”微信公眾號平臺。平臺包括拓展資料、美文欣賞、慧明湖畔三大模塊,向學生推送與教材相關的拓展資料文稿、音頻、視頻資料,同時推送優秀文學作品,刊登師生原創作品,發表美育活動實踐心得等。“文心意象”微信公眾號平臺不僅豐富完善了人文基礎課程內容,也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搭建了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發文373篇,關注人數2576人。

圖2 “文心意象”微信公眾號及平臺界面
2018年6月,我校配套設計開發了涵蓋“五電五庫”的教學網絡平臺,包含電子教材、電子參考書、電子教案、電子課件、電子刊物的“五電”資源和資料庫、習題庫、案例庫、工具庫、網站庫的“五庫”資源共計2462個。大學人文基礎課程教學網絡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便于師生進行網上互動式教學活動,有助于實現課程的育人目標。

圖3 大學人文基礎課程教學網絡平臺界面
互聯網時代,線上教學的開展確實給人文基礎課程帶來了可喜的變化。可是教育工作者也應該認識到,線上教育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和手段,不能替代線下的教學,應該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形式進行課程教學。今后,筆者將繼續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索,爭取挖掘出更加適合高職學生實際的大學人文基礎課程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