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龍
摘要:如果不對輿論進行正面、積極、有效的引導,不對網絡依法管理,任憑虛假信息在新媒體上肆意傳播,很容易讓人們視新媒體為洪水猛獸,帶來網絡社會信息管理的混亂,進而影響公眾的現實生活。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優勢:問題
一、新媒體傳播的引導性
正面宣傳通過新媒體傳播獲得更大影響力,負面新聞則更加適合新媒體的土壤,新聞媒介的“放大效應”,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中更容易發酵,甚至形成“病毒式傳播”,呈現出被無限放大的影響力。在新聞的采寫、傳播和再傳播過程中,一個新聞事件或其中某個特點,往往具有個體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也被稱為新聞點或噱頭,發生概率較低或具有較大影響力。
當新聞信息被媒體機構或自媒體、“網絡大v”報道后,造成一定的新聞導向,提高了新聞噱頭的影響力比重;另一方面,網民在新聞的閱讀和再傳播過程中,對不同新聞或相同新聞的不同切入點,會出現傾向性較強的偏好。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原本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會出現偏離新聞事實的報道效果,同時也出現被高度“放大”但偏離事件核心本質的社會影響力,這就是媒體的“放大效應”。在網絡環境中,正面宣傳和負面信息傳播中,都會出現這種現象,相比之下,正面宣傳在放大效應之下,容易獲得喜聞樂見的效果,但過度夸大或“高、大、全”的信息也會造成受眾的反感,負面信息被放大,后果的惡性影響更加直觀。
二、新媒體正面宣傳的價值分析
“以正面宣傳為主”是我黨新聞宣傳領域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網絡社會信息管理的重要基礎。網絡作為信息集散地和主要活動場所,對人們生活和思想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國際和國內形勢受到信息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對正面宣傳提出了更高要求:國際上的輿論戰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惡意攻擊、歪曲丑化讓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白熱化國際形勢波詭云譎;國內的網絡環境中,部分網民受到利益誘惑、個人虛榮心驅動和虛假信息的蒙蔽,導致網絡環境混亂不堪,進而影響更多網民,導致大量網絡糾紛、造謠傳謠等事件的發生。
正面典型報道產生負面效應的原因有諸多方面,但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背離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一些正面典型報道為了達到轟動效應,力求吸引眼球,往往將話說得滿滿當當,“語不驚人死不休”,不留任何余地。某某人事事爭先、每次評比都是第一、樣樣成績都是第一,從來沒有遲到、早退、病假等等。此類被拔高了的人物報道,讀者讀之只能感覺是在讀“神”而非讀“人”了,被采訪者不接受,受眾更不接受。還有一些正面報道為了典型人物的豐滿、新聞事件的生動,通過聯想、想象添枝加葉。細節雖小,卻因為它的不真實使正面報道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時,也存在著,在宣傳正面典型的時候,作者為增強可讀性,故意制造矛盾沖突,強調、放大典型的與眾不同之處,有的甚至故意貶低、詆毀對方。正是因為以上現象的存在,使正面宣傳產生不該有的負面效應。
三、新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傳播性
在現實的新聞傳播過程中,負面新聞更容易獲得媒介傳播的“放大效應”,正面宣傳往往達不到類似的效果,可以理解為負面新聞具有更強的傳播性特點。人們往往存在這樣的意識:正面新聞的傳播效率,多數情況下低于負面新聞。也就是說,負面新聞更具有傳播性。實際上,這種傳播特點,已經成為網絡傳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網絡社會信息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絆腳石。從網絡社會信息傳播管理的角度來看,”壞消息”更加受關注源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公眾普遍具有獵奇心態。網民對負面新聞的獵奇心態,不僅面向明星等公眾人物,對社會新聞、極端言論也是如此。
第二,網絡匿名對心理的影響。在網絡匿名環境下,傳播和評論負面消息,或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在獲得無拘無束的發泄快感時,幾乎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也不會被現實世界的人發現此類行為,損傷自身名聲的可能性很低。匿名降低了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的行為和心理底線,讓缺乏自律的人成為負面信息的傳播者和制造者。
第三,網絡媒體及自媒體需要更多關注度,有組織、有預謀地關注“壞消息”。傳統媒體生存壓力大,迫切需要新聞噱頭來吸引讀者,這種現象在網絡媒體的體現更加嚴重,缺乏管理的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為了博眼球,增加粉絲量,緊盯丑聞、暴力、色情等異常信息,將大量負面消息扔向受眾。還有不少自媒體營銷號為了提升影響力,通過有組織、有預謀地斷章取義、造謠、曲解信息等方式,捏造新聞傳遞給讀者。
四、正面宣傳與負面傳播的內在聯系
如果沒有正面宣傳的積極影響,任由負面新聞在各方推動下充斥網絡,對網民獲取正確信息、青少年發展、社會長治久安,都有極為惡劣的影響。對社會和媒體公信力而言,負面消息與社會消極情緒相互作用極易形成惡性循環。當負面信息肆意泛濫時,如果政府和媒體沒有做好有效疏導,容易讓網民產生更加負面的情緒,對社會和生活失去積極的心態。
自媒體在網絡傳播中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但在信息傳播中,傳統媒體及自媒體所在平臺,往往為這種造假、傳謠行為“背鍋”,對負面信息的追逐以及謠言的屢禁不止,會進一步影響正面宣傳的傳播力度,造成網絡環境中各類群體的三觀不正。對于閱歷尚淺的青少年,這種影響則可能更為嚴重,易形成消極世界觀、對生活喪失信心等,顯然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此外,負面消息與負面評論也會造成大眾的偏聽偏信,令人們無法客觀評判他人,形成偏見,如“女司機”、“富二代”等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