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博
摘要:當前,網絡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同時,網絡環境也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本文將圍繞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方法與應用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環境:定義:問題:創新
隨著網絡技術體不斷發展,使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等都發生了變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較差,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模糊和主流意識較弱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利用網絡平臺,然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以此有效解決該問題。
一、“互聯網+”的定義
“互聯網+”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它是將傳統生產、學習方式與互聯網進行融合,以提高生產、生活、學習的效率為目的的一種發展形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不斷地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提高了社會的整體發展效率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國教育部門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將“互聯網+”的模式融入教育事業中,在大數據環境下,對資源進行整合和統計分析。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沒有實現融合發展
我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就教育過程中,對于互聯網這一新興事物帶給教育領域的優勢作用認知不足,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學課堂上將互聯網作為批判的重點來對待。不可否認,互聯網在高校校園的普及,確實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高校在面對互聯網帶給教育領域的變革時,不能僅僅關注消極方面,還要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認識到互聯網帶給教育的促進作用。我國高校雖然已經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在不斷進行教育理念創新發展,但對于創新發展的途徑和具體手段的創新還較為薄弱。互聯網的運用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知識傳遞工具水平,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重視程度不足。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上沒有實現與社會接軌
我國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給高校的教育目標帶來了巨大影響。高校教育已經逐漸由輸出型教育模式轉變為需求型教育模式,需求型教育模式是結合當代社會環境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在需求型教育模式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托于社會發生實際,僅在課堂上傳遞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在互聯網環境下,社會各個領域都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巨大影響,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將會導致高校大學生在走入社會后無法快速適應社會。目前,高校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的使用還集中在社交、娛樂和新聞瀏覽等方面,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獲取效果不顯著,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并未真正認識到互聯網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變,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于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接納較為緩慢,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高校在互聯網時代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
三、網絡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具體策略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并開展相關素質教育
在網絡時代視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應科學合理的使用網絡技術,并通過網絡使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充分延伸,從而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而且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把握時代脈搏,以此有效解答學生的困惑之處,使學生利用好網絡,以此讓大學生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得以引導,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觀。
2.利用網絡掌控學生思想動態,并構建好高校新媒體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力度,并明確大學生的責任,以此讓大學生充分適應網絡環境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從而使大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所以在高校中輔導員等人應密切關注每位同學的成長情況,并借助新媒體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及其矛盾,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創新發展。
3.教師要進行示范教育,但要不斷強化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在網絡時代當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也給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接口。由于大學生的三觀并未完全形成,所以大學生在大學時是三觀定型時期,大學生要辯證地看待這種觀點,以此正確認識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從而對社會關系有更深的理解。中國和西方之間的觀念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學習創新理論知識,傳播先進思想的過程中,高校教育者必然要面對其課題,并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以此讓大學生在群眾當中做好榜樣作用,從而科學有效的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
4.創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載體
網絡由于具有較大的傳播力,所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時應間接滲透,以此運用網絡技術幫助大學生豐富知識,并不斷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創新其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以此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經驗當中獲得更好的教育,所以高校應讓大學生敢于走出學校,并對社會熱點問題等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從而使大學生從中被教育和啟發。
四、結論
綜上所述,依托網絡平臺,通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樹立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