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目的:探討氧氟沙星及左氧氟沙星治療急性結膜炎療效的作用差異,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方法:將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200例(250眼)急性結膜炎患者隨機分為氧氟沙星組和左氧氟沙星組,各100例,兩組同時進行為期6d,3次/d,一次2滴的連續治療,其中左氧氟沙星組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治療,氧氟沙星組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治療,對兩種藥物的細菌學及臨床療效進檢測。結果:致病菌株G+菌210株(84.0%),G-菌40株(16.0%),以表皮葡萄球菌(70.0%)、金黃色葡萄球菌(8.8%)和大腸埃希菌(12.8%)為主。兩組藥物的細菌根除率分別為98.3%和79.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藥物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7%和6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左氧氟沙星治療急性結膜炎療效明顯優于氧氟沙星。
【關鍵詞】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急性結膜炎
【中圖分類號】R5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急性結膜炎多發于春季,主要由細菌、病毒引起,并通過患者之間相互接觸傳染。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同屬于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抗菌活性強[1]。本研究旨在對氧氟沙星及左氧氟沙星對急性結膜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特性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兩藥的療效差異,為合理臨床用藥提供理論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00例(250眼)急性結膜炎患者,癥狀為眼睛有異物感,畏光且有刺痛感,眼內分泌物增多且濃稠,經細菌檢測均為陽性,在接受實驗前一周均未接受任何抗生素治療。將其隨機分成氧氟沙星組和左氧氟沙星組。氧氟沙星組100例130眼,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18~24歲,平均20.6歲,病程1~13 d,平均4.8 d;左氧氟沙星組100例120眼,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19~24歲,平均20.3歲,病程1~12 d,平均4.6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氧氟沙星組給予氧氟沙星滴眼液,2滴/次,3次/d,左氧氟沙星組給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其藥物用法和用量均和氧氟沙星組一致。療程為6 d。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用藥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征將其按療效分為4類:痊愈、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眼部分泌物減少,基本無刺痛感)、基本有效(主要癥狀被控制,眼部分泌物無明顯增加,眼部刺痛感無明顯增強)、無效(用藥治療后癥狀無明顯好轉,并隨時間推移癥狀加重)。總有效=痊愈+有效。
1.4 細菌學評判標準
本研究依據《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d的結膜囊內的細菌進行常規分離、鑒定、培養。通過比較患者用藥治療前后結膜內治病病原菌的陽性比率,判定藥物細菌學療效。其細菌學療效根據對病原菌的清除效果的強弱劃分為根除、未根除、部分根除、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特點
氧氟沙星組和左氧氟沙星組中的病原菌主要為G+。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原菌在氧氟沙星組和左氧氟沙星組中的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細菌學及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藥物的細菌根除率分別為98.3%和79.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藥物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7%和6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結膜炎因其傳染性強、刺激癥狀重、結膜充血程度高在所有結膜炎中對人體危害性強。其臨床表征為眼部膿狀分泌物增多、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并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2]。本研究表明革蘭陽性菌為其主要致病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為主要病原菌。氧v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同屬于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可有效抑制肺炎鏈球菌及葡萄球菌[3]。主要通過抑制病原菌DNA回旋酶的活性從而制約病原菌整個DNA復制、轉錄過程。兩種藥物均被制成滴眼劑可有效延長藥物在病患部位的作用時間,減少了藥物的流失,提高臨床藥效。本研究結果表明左氧氟沙星的體外抗菌活性明顯高于氧氟沙星,其臨床結果更是進一步證實左氧氟沙星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氧氟沙星。
綜上所述,在急性結膜炎的臨床治療上左氧氟沙星能有效清除致病細菌,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且應得到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朱燕.不同劑型左氧氟沙星治療細菌性結膜炎38例臨床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4):3062-3063.
惠延年.眼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陳櫻,喻長泰,甘嘵萍.左氧氟沙星治療細菌性角膜炎的療效[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3):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