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全面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全面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焦慮程度與抑郁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總體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且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下降(P<0.05)。結論:對于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給予全面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中廣泛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下肢骨折;老年;全面護理;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嚴重,骨骼脆化,在遭到外界撞擊的情況下極易發生骨折[1]。其中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骨外科臨床中較為常見,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身體素質有所下降,發生骨折后恢復較慢,且恢復的結果通常并不理想,嚴重影響手術預后效果,因此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就顯得極為重要。本研究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了全面護理的護理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60歲以上下肢骨折手術患者6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研究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在62-73歲之間,平均年齡(66.70±2.78)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在60-75歲之間,平均年齡(66.57±3.65)歲。入選標準:經CT或X片確診,符合下肢骨折診斷標準,需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伴有陳舊骨折或其他部位骨折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及家屬簽訂知網同意書的前提下開展。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健康教育,術前生命體征檢測,術后傷口的護理和觀察以及適宜的康復訓練。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面護理,包括:①: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緩解其心理障礙;②飲食護理:參考營養師建議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③日常護理:加強手術傷口的護理,幫助患者調整體位以免加劇傷口疼痛,輔助患者轉移注意力以緩解疼痛感,并給予適當冷敷等措施;④康復護理:依照患者的個人情況制定適宜的康復方案,并幫助其完成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考察患者的心理狀態;采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分)考察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發癥考察包括壓瘡、便秘、關節僵硬、深靜脈血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狀態
研究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得分與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生活質量
兩組患者的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其生理功能和感情職能沒有明顯差異,但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總體健康、活動能力、精神健康以及軀體疼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2.3 并發癥的發生率
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患者出現關節僵硬、壓瘡、便秘、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概率明顯降低了,結果見表3。
3 討論
全面護理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以患者為核心,對其心理、日常生活、飲食、康復等多環節制定全方面的護理方案,以增加患者的預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行動受阻,因此極易導致關節僵硬、壓瘡、便秘以及深靜脈血栓等多種并發癥,采用全面護理的護理方案可以明顯改善并發癥的發生率。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不僅飽受手術帶來的身體上的痛楚,內心也會受到折磨,尤其擔心術后是否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子女長久的照顧,故易產生焦慮情緒,不利于身體的恢復。此外,老年人的心理通常伴有孤獨感與失落感,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護理人員耐心的交流與疏導可以幫助患者減輕恐懼、焦慮、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對老年患者的康復是非常有利的。
綜上所述,全面護理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焦慮和抑郁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建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06):177-178.
董書婷.老年四肢骨折的中醫護理[J].光明中醫,2017,32(17):2568-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