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輝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置管微創吸引術治療術后的護理要求。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擇19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置管微創吸引術治療及護理。結果:術后存活181例, 死亡9例。結論:護士細致的病情觀察和準確及時的護理, 減少和預防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微創;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0-144-02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 起病急變化快, 死殘率高, 近年來微創理論的提出, 新手術方法的應用, 較好的改善了預后[1]。我院采用置管微創吸引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90例, 取得良好療效, 減少了病死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0例, 男127例, 女63例。年齡27~84歲, 70以上40例(21%)。有明確高血壓病史124例占65.3%。
1.2 意識狀況(Glasgow記分法) 3~5分69例(36.3%);6~9分78例(41%);10~12分43例(22.7%)
1.3 癥狀與體征 入院時血壓高于23/13kPa130例;除10例肢體全癱外, 余18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或一側肢體偏癱;雙側瞳孔散大7例, 一側瞳孔散大28例, 雙側瞳孔縮小16例。
1.4 室內積血情況 血腫破入腦室89 例占46.8%, 殼核34例占17.9%, 丘腦28例, 小腦15例, 腦葉14例, 腦室本身出血10例。
1.5 結果 術后存活181例, 死亡9例。置管時間最短2 d, 最長10 d, 平均6 d。
2 手術方法
手術在局麻下進行, 采用自行設計的定向顱內置管裝置等醫療器械, 首先準確測量患者頭部CT提供腦內血腫的三維數據, 計算出血腫面積和中心靶點, 利用特制定位尺將三維數據以坐標的形式移畫在患者頭部, 確定血腫中心靶點和入顱路徑, 再進行微創穿刺置軟管吸引腦內血腫。
3 術后護理
3.1 病情觀察 微創置管吸引術后, 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和生命體征及肢體活動的變化。
3.1.1 神志觀察 腦出血患者意識變化要優于生命變化, 對意識狀態觀察非常重要。護士15~30 min巡視一次, 通過問答和疼痛刺激的反映來觀察患者有無意識障礙。如術后患者昏迷程度逐漸加深或清醒過程中昏迷突然加重, 都須警惕再出血的可能。
3.1.2 瞳孔觀察 瞳孔改變是腦危象早期出現的重要指標, 術后患者出現雙側瞳孔不等大、不等圓, 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 伴有意識障礙, 多為顱內高壓, 腦疝先兆, 應立即報告醫生以便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
3.1.3 血壓觀察 控制血壓是預防術后再出血的重要措施, 如果血壓突然升高, 導致腦血流明顯增加, 易發生再出血。血壓驟降則常提示循環功能不良, 要提高警惕。因此術后需24 h檢測血壓動態變化, 血壓過高者按醫囑給降壓藥, 使血壓控制在150/90 mmHg左右, 同時注意藥物濃度及速度,降壓不宜過快過低,以免引起心臟供血不足[2]。
3.2 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選擇適當的頭位和體位, 頭部略高于心臟水平10°~30°, 對額部、顳部、頂部手術取正位或仰臥頭偏向對側[3]。避免突然搬動或大幅度變換體位, 造成腦組織移位過度牽拉, 血管撕裂而導致再出血。因此翻身時動作要緩慢、輕柔, 頭部保持中位, 左右最好15°之間。
3.3 引流裝置的護理
3.3.1 腔內引流 保持引流通暢, 引流裝置密閉, 防止顱內感染。患者術畢, 在無菌操作下連接引流袋, 無菌紗布包扎, 以免脫落污染。引流袋應置于床旁或低于頭部15 cm, 引流袋每日更換。
3.3.2 腦室引流 要設定引流的壓力, 將引流袋懸掛于床頭高于側腦室前角15~20 cm, 固定于有刻度的標尺上, 不可過高或過低, 以免引起腦壓的變化。引流早期引流速度不宜過快過多, 以免擴大腦室驟然引流大量的腦脊液后塌陷, 以致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腫。當患者更換體位時, 應隨時調整引流袋的高度, 并防止引流管脫落及折曲、受壓。對于煩躁的患者, 應加約束帶, 防止牽拉及誤拔引流管。引流不暢需擠壓時, 防止引流液逆流入顱內, 引起感染。
3.3.3 保持穿刺點局部清潔,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點, 更換無菌紗布, 觀察導管引流創口處皮膚是否有發紅、腫脹等情況。更換引流袋、放液時應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
3.3.4 觀察記錄引流液顏色、性質及量 腔內引流量一般不會太多, 10~100 ml不等, 2~3 d即可無血液。腔室引流量<400 ml/d。當引流液顏色變淺、量較多時, 考慮有腦脊液引出, 可夾閉引流管半小時后開放10 min, 根據引流量來定夾閉時間, 防止引流過多引起低顱壓。若引流液顏色鮮紅, 引流量增加應考慮有新的出血, 通知醫生。
3.4 預防并發癥 腦出血的患者多為老年人, 各臟器功能降低或不全, 并發癥易加重病情, 要積極預防并發癥。
3.4.1 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嚴密觀察嘔吐物、大便顏色及全身情況, 一般術后第1天用H2受體阻滯劑, 忌用激素。對已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應停止進食, 以冰生理鹽水加去甲腎上腺素或凝血酶注入胃內達到止血目的, 也可適量輸血防止失血性休克。
3.4.2 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暢, 定時翻身叩背、吸痰、霧化吸入;對昏迷較深、痰液多且黏稠者應及時氣管切開, 加強氣道濕化, 必要時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
4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的一種疾患, 死亡率一般都在50%以上, 75%以上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置管微創吸引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其創傷小、手術及時, 大大縮短了臨床搶救時期, 使患者康復進程加快[4]。術后, 輔之以護士細致的病情觀察和準確及時的護理, 可以有效減少和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最大限度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何明利, 鄭衍平. 225例自發性腦出血血腫微創清除術研究.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2, 10(5):298-300.
[2]衛旭青, 裴俊霞.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專科護理體會. 實用醫技雜志, 2006, 12(4):110-110.
[3]何家榮.實用神經醫學.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翻譯公司, 1998: 105.
[4]龔孝竣, 俞美定.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監護. 中華護理雜志, 1996, 31(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