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連花
摘 要:牛娘劇是一種地方特色劇種,主要盛行于廣西梧州岑溪市,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極具魅力。文章在人文環境視野下,從廣西岑溪的風俗習慣、審美趣味、價值觀念、文化認同方面來闡述廣西岑溪牛娘劇的發展。
關鍵詞:牛娘劇;人文環境;風俗;審美;價值觀
廣西岑溪牛娘劇的保護與發展一方面依賴于音樂專家學者大量研究、發掘、整理留下的寶貴論文和專著,另一方面則是牛娘劇賴以生存發展的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在社會交往中產生,具有人為的、社會的、非自然的特點,包括共同體的觀念、態度、認知環境等。作為一個變量,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進而影響著人們的風俗、審美、認知和價值觀。
一、風俗習慣下牛娘劇的來源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勞動創造歌舞藝術,戲劇來源于歌舞,牛娘劇來源于人們的勞動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人文氣息。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老藝人的憶述,關于牛娘劇還有一個故事,在梧州岑溪有一塊幾十里地的禾苗被一頭野牛在短時間內全部摧毀,村民們憤怒之下便拿起刀具砍斷了野牛的一只腳,野牛后來就變成了一頭石頭牛,橫臥于六旺河中。據說石牛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凡是遇到洪澇災害石牛就會大顯神靈使之風調雨順,鄉民們視石牛為神靈,每逢春節便成群結隊前往供奉,以求五谷豐登,于是便出現“唱春牛”的習俗。牛娘劇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五個重要的時期,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豐富和發展。牛娘劇表演不僅在春節會自發組織,在其他一些重大節日或活動中,如中秋、文化藝術節、婚慶、祝壽等也能欣賞得到,它寄托著岑溪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對幸福家庭、和諧社會的追求與向往。
二、審美趣味下牛娘劇的音樂
社會中共同體形成的認知方式、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作為一個無形的動力影響著創造者,支配著人們的意識進行物質創造。隨著外來文化藝術的沖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思維方式和審美原則的轉變,牛娘劇的音樂特點也在原基礎上發生了一些改變。通過對比傳統牛娘劇和現代牛娘劇在曲式、旋律、節奏節拍和伴奏樂器上的不同,可以得知現代牛娘劇在創作手法上站在現代人的立場更加注重音樂內部的張力和戲劇性,追求音樂的律動性、戲劇情感的爆發性和藝術表演的氛圍,與新時代受眾群體的審美原則更加貼近,反映了當下受眾所追求的娛樂性和審美需求。
曲式:傳統牛娘劇一般使用四句類或二句類的分段體結構,分為上下兩部分,采用“換頭同尾”的形式,中間用伴奏樂器鑼鼓做過門。而現代牛娘劇在曲式結構上類型上相似,但卻更喜歡使用“對比式呼應”與“起承轉合”的手法。這種手法的改變使相對呆板、缺乏動力性的傳統牛娘戲增強了內部的表現力和戲劇性。
旋律:傳統牛娘劇在旋律創作上采用了“級進交替式句首”與“級進下行式句尾”相結合的旋律進行方式。現代牛娘劇在原先的基礎上,上下兩部分中加入了“上揚式句尾”和“跳進式句首”,使得旋律走向更加豐富,增強了樂句之間的內在動力,體現了創作上的突破和創新。
節奏、節拍:傳統牛娘劇的節奏比較自由、松散,變化拍子較多,唱詞與節奏的重音往往錯開而弱化旋律的強弱規律。而現代牛娘劇大多節奏規整、節拍統一,使得音樂更具有律動性和動力感。
伴奏樂器:傳統牛娘戲樂器主要是打擊類,如鑼、鼓、鈸,牛娘劇初期表演比較即興,會給演員編詞時間,每唱幾句就會敲鑼鼓,往往敲鑼鼓時間稍長于唱的時間,有時候鑼鼓敲停了演員還編不出唱詞。在現代牛娘劇中增加了吹奏類和拉彈類,打擊樂增加快板、木魚等,拉彈類有二胡、高胡、中胡、月琴、揚琴、手風琴等。樂器的豐富,有利于唱詞與道白之間的銜接,推進情感發展,渲染戲劇表演的藝術氛圍。
三、價值觀念下牛娘劇的唱詞
(一)思想深刻,美德育人
“唱”是牛娘劇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劇中人物主要通過唱詞來表達思想情感和塑造角色性格,觀眾通過唱詞來了解戲劇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牛娘劇唱詞生活氣息濃重,內涵豐富,寓意深刻。藝術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戲曲文化具有弘揚傳統美德、傳承傳統文化和立德樹人作用。傳統牛娘劇的內容健康向上,歌頌努力奮發,反映人們日常生活和勞動,而現代劇目則歌頌好人好事,批判封建思想,通過唱詞一方面顯示祖輩們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也通過內涵進一步激勵新時代年輕人崇尚美德,共建和諧美好大家園。如《雞籠》這部現代牛娘劇以一只雞籠的歸屬問題反映了祖孫三代一家人不同的價值觀念,強調樹立愛集體、愛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現代劇《親家》引導年輕人要繼承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
(二)襯詞豐富,方言演唱
牛娘劇文字結構多為七言句的上下句,間以三字、五字、十字句或更多字句的結構。靈活使用襯詞也是牛娘劇的特色之一,程式化的襯詞有上句末尾的“啰”或“呀”,其他各節拍位置的常用襯詞有“呀”“個”“都”“道”“又”等,有時還有二至三個襯詞連用。使用襯詞的目的除了使指物更加具體,連貫上下文意之外,其余一般無明確意義,使演唱更加口語化。
岑溪牛娘劇屬于地方劇種,使用的自然就是岑溪方言,運用方言對戲班成員來說唱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對觀眾來說聽起來更加親切。廣西岑溪地方方言屬于粵語系桂東南地區白話方言,發音粗獷、硬實、響亮,沒有卷舌音是其主要特色。岑溪方言至今均為仄聲字,與廣州方言(粵語)比較,岑溪方言沒有廣州方言發音輕柔,岑溪方言發音比廣州方言發音偏高,在發音送氣的力度上都比廣州方言強烈。
四、文化認同下牛娘劇的傳播
一種藝術文化的影響力來源于文化本身的魅力,而強大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手段至關重要。岑溪牛娘劇作為地方精神文化的載體,凝聚了岑溪人們的智慧結晶,加強岑溪人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牛娘戲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十七大提出,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既要不斷豐富創新文化內容,又要不斷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提高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岑溪市高度重視牛娘劇的傳承和保護,《牛娘戲大全》《岑溪市牛娘劇志》的出版,300多個傳統劇目整理,200多個現代劇目創作,大量光碟唱片發行,微信公眾號推行等,對于牛娘劇的保護與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選牛娘劇教學基地和進校園示范學校,聘請傳承人進校指導;開展戲曲進鄉村,成立牛娘劇協會、戲班研究會和藝術團體;建設牛娘劇場和露天舞臺;打造優秀劇目參加大型演出。2018年10月參加中國戲曲百戲(昆山)盛典,2019年7月岑溪現代牛娘劇《雞籠》在岑溪市牛娘戲“百隊斗戲”大賽決賽中拔得頭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岑溪防疫宣傳歌把牛娘劇曲調與抗疫知識結合,使用岑溪方言演唱,既把防控知識送進千家萬戶,同時也宣傳了牛娘劇。
五、結語
岑溪牛娘劇是廣西寶貴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岑溪人民群眾的生活風俗、價值文化觀和審美趣味。本文在人文環境視野下,從“唱春牛”的風俗習慣探析牛娘劇的來源,從審美趣味、文化價值、文化認同角度闡述了牛娘劇的音樂特點、思想內涵和發展現狀。在外來音樂文化與信息時代的沖擊下,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轉變,牛娘劇的創作與發展結合當下社會生活狀態再現經典藝術形象,反映時代氣息,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和審美方式的新需求,進而延續和發展傳統思想文化,體現出對傳統地域音樂文化的尊重。
參考文獻:
[1]黃嘉清.論廣西牛娘劇的藝術特色[J].廣西社會科學,2012(10):30-33.
[2]王廣國.從音樂形態學視角談廣西牛娘劇的創新[J].四川戲劇,2017(6):86-89,96.
[3]潘海寧.地方戲曲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探析[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91-95.
[4]李富強.基于中國當代人文環境來探討新中式住宅建筑[D].河南大學,2014.
作者單位:
湘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