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席席
摘要:經典文學是一個民族重要的精神食糧,它可以通過藝術的方式映現著本民族的精神。《故事里的中國》聚焦現實主義經典文學作品,創新節目演繹形式,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滌蕩著受眾心靈,從而喚起大眾對民族精神的記憶。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形式三個方面對《故事里的中國》成功原因進行解析。
關鍵詞:中國經典故事:故事里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100-02
一、主體上:主流傳播媒體?高質量制作主體,共同打造精品文化節目
傳播主體是傳播的起點,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制作和編碼,在傳播效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所分析的傳播主體,其一是《故事里的中國》的主辦方即央視主流媒體,央視作為主流權威的大眾傳媒,在傳播過程中有著更優越的傳播效果。央視通過發揮“議程設置”作用,引導受眾關注傳統文化傳播,提升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度,積極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一個是節目的創作團隊。節目制作團隊對節目中所要展現的文學經典作品素材的搜集、整理、制作的過程,即是信息的編碼過程。二者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打造精品節目。
央視作為主流傳播媒體,需要擔當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發揮其社會功能,凸顯社會價值。《故事里的中國》以央視這一主流媒體為平臺,通過央視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議程設置”作用,節目加入綜藝元素,把傳統文化的內核深化其中。而不是僅僅浮于表層,以輕松自然的表現形式呈現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價值,在擴大受眾群體的同時,增強了受眾對于華夏優秀文明和主流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可。《故事里的中國》節目首期《永不消逝的電波》 一經播出后,其CSM59城收視率排名第三,收視率達到0.970%,占市場份額為3. 538。①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等各大體傳播相關信息,在微博上,目前與該節目相關的話題閱讀量己超過50億,重新呼喚起了國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記憶。
一檔好的節目也離不開優秀的制作團體。在節目的采訪中了解到《故事里的中國》總編輯張昆鵬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的用心良苦。光對其作品分析和梳理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希望能夠細節把握和處理上更好,作品在熒屏呈現上更具有張力。編劇張昆鵬認為,“作為欄目的編劇,難在如何把握經典,這次的改變既要忠于原著,又要契合當代價值。”《故事里的中國》的每一期節目,制作團隊對其文本都經過反復的修改和改良。如《平凡的世界》就修改了9稿,制作團隊對其作品進行反復打磨和改良,呈現最好的作品帶給受眾。節目不僅在內容上反復推敲,在細節上,制作主體也十分下功夫,如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為了讓節目效果更好,節目道具細節的呈現也十分用心。節目通過全景式的還原歷史場景,精致的道具設計,為受眾帶來了視覺上藝術化的體驗。在胡歌飾演的李俠所在的閣樓上,從便捷式的發報機到帶有摩斯信號的書籍,房間里昏暗的燈光,營造出了一種秘密發報的緊張感,真實的再現了地下情報員工作的場景,讓受眾在視覺上有了更深刻的體驗。洋服店里筆挺的西裝,華麗的禮服和散伙的衣架,一下子把觀眾帶入那段歷史過程中,李俠和何蘭芬的第一次見面與合影便定格在此。節目組用心布景,將歷史真實還原,讓故事里的每一個細節可觀可感。
二、內容上:聚焦現實主義經典,實現藝術與價值的雙重平衡
傳播內容是傳播效果的要素,從傳播學的角度說,傳播的內容則是信息的本身,傳播內容與傳播效果、傳播的過程息息相關,但決定性作用的是傳播內容。因此一檔節目的好壞也取決于節目的選題和節目內容。《故事里的中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好評和他自身的選題也分不開,節目通過聚焦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現實主義經典文學作品,選取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可觀性于一體的優秀故事內容,融合影視、戲劇、綜藝等藝術手法,挖掘經典背后的蕩氣回腸的時代精神,實現藝術與價值的雙重平衡,成為了一部好的文化教育片。
(一)扎根歷史真實事件,用信仰傳承中華精神
真實是故事的生命,而當下需要的是樸實中帶有溫度,凝練真實而有深度的故事。《故事里的中國》還原經典真實事件,給我們講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第一期《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在敵人即將到來時,李俠爭分奪秒堅持發出情報,在面對敵人的槍口時,他鎮定地將電報稿吞進腹中。完成最后的工作。經典的意義就在于其在題材與內容、藝術表現方式以及在傳達民族和時代精神層面具有一定的的開創性意義。《永不消逝的電波》從同名電視劇到趙志剛的星雜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經典片段一次次被反復咀嚼,李俠用他不畏犧牲的革命信仰,傳承了烈士精神,也延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革命精神。
(二)深挖作品內核,用經典傳播文化自信
《故事里的中國》深挖作品內核,用經典作品傳播了文化自信,在第四期的節目《白毛女》,導演主要選取了觀眾熟悉的《北風吹扎紅頭繩》,《恨是高山仇是海>《咱倆共生在楊各莊》三個片段對經典再現。在節目的表演過程中,《白毛女》傳承了中國古典文化中戲劇表演方式,用歌唱、吟誦、道白三種方式來展現任務的性格和內心變化,從而推動劇情發展。在喜兒的出場中,用歌唱的方式來敘述特定情景:“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大嬸子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通過經典的再現,讓受眾再次感受到了民族歌舞劇的魅力。此外在節目中,清水哲太郎先生認為:“如今日本文化也受到中國的影響,要對中國文化表示感謝。盡管白毛女是中國的故事,但是文化和藝術是不分國界的,通過《白毛女》故事展示出這個故事對于全世界的深刻意義”。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節目也用經典作品的再現傳播了中國文化自信。
《白毛女》不僅在影視方面有所影響,在學術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以白毛女為主題在知網搜所,有651篇學術研究,研究年度跨越達到60余年,這些研究內容涵蓋了人文科學,教育,舞蹈,攝影等多個學科,顯示了學術領域對該作品的研究熱度和廣度。也表現了經典永不褪色。《故事里的中國》以傳承經典和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確立了節目的精良品質和責任,同時也傳遞給國人對文化傳統的信心。
三、形式上:多種形式熒屏呈現,實現視覺與觸覺的雙重體驗
《故事里的中國》熱播原因不僅僅是其擁有著優秀的創作主體和節目內容,還有著別出心裁的形式展現。節目組根據大眾的收視特點和習慣,選擇更有吸引力的傳播方式,便于受眾接受。《故事里的中國》在傳播過程中,創新節目傳播形式,采用“I+N”的舞臺藝術展現形式,拓展了節目審美維度,此外在每一期的節目中為了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每一期都會有一種風格的展現,帶給受眾更好的觀賞體驗。
(一)戲劇十影視十綜藝,增強受眾沉浸體驗
“沉浸理論”最早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博士在1975年提出。他認為,當人們在參與某些日常活動時因為良好的體驗從而會完全投入進狀態當中,集中注意力,并且忘卻掉周圍的環境,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這種全情投入而忘記自身存在與時間流逝的神奇感受就是“沉浸式體驗”。②“沉浸式體驗”被用在教育教學領域和游戲領域較多,用來探究其學習成果和游戲效果。近年來。“沉浸式體驗”也擴展到了藝術領域,如通過VR技術實現沉浸式游戲傳播等。“沉浸式體驗”也被運用在許多綜藝節目的創作中,在《故事里的中國》節目中便給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體驗。比如在《林海雪原》這一期的演繹中,節目中三種藝術形式融合呈現,還原經典作品,將戲劇搬上了舞臺,用1+N多舞臺的表現形式,進行多線并行的敘事方式,觀眾可以看到孤膽英雄楊子榮準備上山智取座山雕前的準備畫面,座山雕慶祝自己東北全歸于他的美好幻想的場景,同時還有著關于環境凜冽下雪畫面的還原,讓觀眾能夠更好的進入到故事情節當中。在《紅高粱》的再現中,右面的舞臺是花脖子挾持九二從了他的畫面,中間的舞臺展現的則是有血有肉的余占鰲和羅漢帶著伙計們來解救九二的場景,這樣獨特的視聽塑造,讓嘉賓和熒屏前的觀眾都沉浸在故事情節中,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沉浸體驗。
(二)一戲十一格,拓展節目審美維度
《故事里的中國》-共十三期,為了呈現更好的節目效果,節目組在還原文學作品真實的基礎上,對節目每期的呈現風格做了精心設計。《平凡的世界》力求呈現原生態氣質。路遙先生創作的這部文學作品,講述的是20世紀7、80年代的陜北高原上,普通人在城鄉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在平凡中追求著不平凡。節目再現的過程中,郭濤來飾演孫少安,為了讓節目更加真實,還原生活,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都是用方言來演繹的,有一場戲,孫少安帶頭致富后招呼全村人吃飯,我們找了很多農民出演。全村人在一個舞臺上,團團圍坐,灶上的大鍋里燉著肉,生活是熱氣騰騰的,傳遞著人民的喜悅。
《青春萬歲》是校園劇氣質。節目中有一場戲是一群風華正茂的高三女生,前一秒鐘還是歡聲笑語,下一秒鐘矛盾就突如其來。也許這就是青春本來的樣子。在這部戲的選角上節目組為了讓節目有更好的還原度選用了一群年輕演員拍攝,在舞臺的布景上,在二號舞臺上搭建了三層的校園樓梯走廊,綠色的墻圍,還原當年的校園年代感,在校園的樓梯轉角海有著邂逅和未知的驚喜,推動劇情發展。從而喚起了受眾對于這樣青春生活的集體記憶和情感共鳴。哈布瓦赫在《記憶的社會框架》一文中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集體記憶能夠填充和維持歡騰時期和日常生活時期之間的空白,它使得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在常規的實踐中保持了新鮮與活力。”由此,集體記憶創造了一個共享集體價值、激發群體狂歡的記憶場所。《青春萬歲》的再現表達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那個時代年輕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喚起了當下時期受眾對于青春里的美好芳華記憶和共鳴。
四、結語
《故事里的中國》在其精良的制作團隊的基礎上,對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呈現,讓更多受眾了解中國故事,有著更深刻的民族文化認同,民族文化不是個人所能夠創造的,需要更多的人去傳承和傳播。節目將經典文學和電視綜藝結合起來,也表現了一種精英文化大眾化的融合與傳播,讓受眾從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中,更好的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重溫了文化記憶,煥發出新的活力。
注釋:
①數據來源為央視索福瑞,調查范圍為四歲以上觀眾收視排名為晚間19:30 24:00自辦節目排名,并不一定為同一時段.
②郭涵鈺.淺析“沉浸理論”在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J].當代電視,2019 (09):46 48.
參考文獻:
[1]付饒.從傳播學視角解析《舌尖上的中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2]戈晨.堅定文化自信引領熒屏新風——黨的十八大以來電視文化節目發展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 (11).
[3]米雅璐,《國家寶藏》的民族文化記憶建構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9.
[4]陳振華.集體記憶研究的傳播學取向[J].國際新聞界,2016 (04).
[5]張紅軍,朱琳.論電視綜藝節目對“集體記憶”的建構路徑——基于“儀式觀”的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