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梅
摘?要: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人民,開展合作與交流時必不可少的語言工具。在我國,英語學科作為三門主課之一,在初中教學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是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而文化意識又是英語核心素養中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應在開展英語教學時,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這樣有助于學生增加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認同感,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深入闡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化意識;英語教學;教學策略
現階段,在我國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只顧著教授重要的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在英語文化的滲透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殊不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想要使學生具備文化意識,初中英語教師首先要向學生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帶領學生了解外來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成為一名合格的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者。由此可見,中學生應具備雙文化意識,那么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使學生在兼顧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呢?下面筆者就據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本論文能夠對一線教師工作的開展提供可借鑒意義。
一、樹立正確教學觀念,優化英語課堂教學過程
初中階段,教師應通過課堂這一主要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課堂也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主要渠道,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改變“單詞語法滿堂灌”的老舊教學觀念,要意識到培養學生文化觀念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不然課堂就會變成培養“做題機器”的場所,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毫無意義的。
據此,教師應利用好英語課堂教學的時間,在教授英語單詞和語法等書本知識的同時,尋找向學生拓展文化常識的機會,旨在使學生從思想和認識方面,對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更深層次的見解。具體來說,教師應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尋找涉及文化歷史、文化變革、文化發展等相關內容,以此作為滲透文化常識的切入點。在英語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英文歌曲或英文電影,引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關注,提高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參與度,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對文化常識的了解
掌握基本的西方文化常識,是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文化常識的積累,學生就能夠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時更加充滿信心,還可以避免出現社交語言尷尬等問題。文化具有差異性,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獨特內涵,在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時,學生腦中固有的傳統文化會起到“干擾”的作用,因此在做英語閱讀題時才經常望文生義,用中式思想來理解。為了強化英語的工具屬性,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大勢所趨。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并不能夠全面地帶領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可以基于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對課堂中所講的文化知識進行再加工,這樣才能在完成預期英語教學目標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例如,教師可以在英語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講授一些關于西方文化中的“禁忌”。比如,在西方社會中特有的宗教文化或者民間的習俗,還有一些特殊詞語、舉止,或是節日特有的食物等,使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常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中西文化的差異,來向學生補充中西方文化常識,比如中西在問好、道歉等方面所使用的的語言都是存在差別的。
三、開展文化主題課外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
初中階段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十分有限,教師不能把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全部用來講授文化常識,教師應分清主次,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抓住機會傳授文化知識,這樣的英語課堂才是高效的。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使他們合理安排課外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文化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
比如,“西方名著閱讀交流會”等,使學生在閱讀中體驗西方的風土人情,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學生不斷增加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再比如,教師可以統一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文化紀錄片或電影,通過真實的影像,來了解我國及西方國家的風土地理、風俗人情和政治制度等文化知識,使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加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雙文化意識的形成。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師應認識到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通過英語課堂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及西方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雙文化意識,使學生掌握漢語和英語的異同點,并深入探究中西差異的來源和根本原因背后隱藏的文化知識,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初中英語教師應從自身做起,革新教學觀念,同時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增加學生對英語及英語文化的了解與認識,提升英語口語交際水平,從而促進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常建平,閆曉云.再談初中英語跨文化意識及能力培養策略[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6,40(4):111-114.
[2]丁一丹.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J].英語教師,2016,17(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