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若想落實創新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就應創新以往的教學方式,善于將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問題主線”教學法。這一教學方法具備明顯的優勢,其不但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利于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初中歷史教學成效。所以對初中歷史教師來說,應重視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真正落實有效教育策略,以提高初中學生歷史學習水平。
關鍵詞:“問題主線”教學法;初中歷史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42
“問題主線”教學法,指通過提出、分析與解決問題這三項內容,融合初中歷史教學,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進行自主學習、討論與探究,以實現良好解決問題的目標。在此過程中不但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利于活躍初中歷史課堂氛圍,以更好地吸引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參與度,從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初中學生更為扎實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的作用與原則
(一)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的作用
其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現行的初中歷史教學目標是由價值觀、知識儲備、個人能力、學習方法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所組成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但要求初中學生能夠掌握基本歷史知識,也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與技能,產生認知興趣,領悟我國歷史文化的價值與所存在的現實意義,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1]。
其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據調查表明,若讓學生處在思考氛圍之中,則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成功解答問題后,產生一種喜悅感與成就感,并更易于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歷史課堂的學習中,從而切實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為學生之后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
其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有助于滿足新課改后的各項要求。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充分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則恰利于滿足上述需求,讓學生能夠以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分析等諸多形式,來充分學習與掌握歷史知識,這樣不但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從而推動初中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與進步,使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層次價值能夠充分彰顯在學生的身上。
其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還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與優秀品質,讓學生能夠始終以樂觀積極、寬容善良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理解他人,以和諧的人際關系保障學生身心狀態的健康性,如此也能夠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良好幫助,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二)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的原則
在運用“問題主線”教學法時,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依據,以提出問題的方式來引發學生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開展思維活動時,能夠多加思考與分析歷史知識,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同時也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另外,問題主線教學法還強調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強化學生的探索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問題主線教學法時,應堅持以下原則。
其一,設計問題的著手點。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關鍵,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絕不能夠隨意設計,應以新課改中的各項要求、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教學任務以及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等為依據,來合理設計問題,其最終目標在于突破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刺激學生的求知愿望,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二,在設計問題時必須具備探索性與新鮮感。若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過于單一,就會影響到學生回答與思考問題的興趣,如教師不可單一地提出:這是為什么?那是為什么?而是應換個角度來設計出具有探索性與新鮮感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始終存在回答問題的興趣,這樣才更利于提升學生在問題主線教學法課堂中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更為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二、“問題主線”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設置疑問,為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而發現問題為提升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起始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而后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風格,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并將“問題主線”教學法滲透至整個初中歷史教學之中,以更為合理地向學生提出問題,發揮出問題主線教學法對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作用,以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
一方面應從課程標準著手,根據教學重難點內容加以提問,如此則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突破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能夠有效吸收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在提出問題時,還應具備針對性與思考性,強調理論和實踐二者之間的相互結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中產生興奮感,這樣才更利于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動性,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效率。
在提出歷史問題后,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與探究,這也為初中歷史教學實施“問題主線”教學法的一個關鍵內容。在課堂中教師應予以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時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綜合性分析與探究,以落實解答這一問題[3]。在此期間,教師還應予以學生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以及自身的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對問題進行正確的、深入的思考,并在整個思考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初中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文化內涵等。
(二)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為實施“問題主線”教學法的一項有效途徑,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以何種方式設置問題情境,都應確保情境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夠只簡單概括,提出問題,需善于設計出最易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樂于投身至問題情境之中,來思考與回答諸多歷史問題。
教師應積極做好“歷史問題”主線教學的準備工作,先去梳理初中歷史教材內容,而后根據其中知識內容,合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學生在解答歷史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一步一步達成初中歷史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要確保該問題能夠符合初中生的知識基礎以及智力水平,問題難度不可過大。若問題難度過大,則會抑制學生產生歷史學習自信心,時常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中感到無從下手,不知如何去解答歷史問題,這樣會影響到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若問題難度過低,則會讓初中生感到枯燥與無聊,因而不愿去回答這一問題,也認為這些問題不具備挑戰性,難以刺激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因此,教師還要確保問題難度的適度性,不可過難也不可過于簡單,讓學生能夠充分去解答這一問題,但又能夠在解答問題期間獲得智力水平、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的綜合性提升,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聯系生活實際來創設問題情境,以充分發揮出“問題主線”教學法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教師應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歷史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并在課堂中提出關于生活因素的歷史問題,這樣才更利于引發學生的共鳴之感,促進學生合理解決歷史問題。另一方面教師也可引導學生自主去發現生活之中和歷史文化知識等有所聯系的生活因素,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歷史文化及知識等,其實與現代文明也有著一定聯系,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投身于歷史知識及文化的探析之中。
(三)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初中歷史教師而言,在實施“問題主線”教學法時,還應幫助學生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應明晰的是,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并非只能在歷史課堂中進行,也要善于以其他形式來開展,以豐富問題主線教學法的實施途徑,始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有效回答歷史問題。
一方面,教師可在教室墻上布置一個學習區域,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只要自身存有疑問,都可將這些疑問寫在學習區域中,而學生與教師均可針對其中問題進行回答,每名回答者在回答結束后都應寫上自己的名字,以防止亂涂亂寫現象的出現。運用這一方法,能夠最為便捷地解決問題,也不會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參與這種解答問題形式的人數也非常多,可見這種方法非常易于激發解題者的解答興趣,所回答問題的視角也能夠更為新穎與廣闊,以碰撞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的能力。
另一方面對于問題的解答來說,不單單能夠以問題的提出形式來展現,也能夠借助本地區的相關資源來有效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利用寒假或者暑假的時間,通過訪問或者參觀本地區歷史博物館,來深層次了解歷史文化,考察歷史文化古跡,而后讓學生自主去擬定題目,寫出一篇富有層次感的歷史小論文,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利于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
(四)借助多媒體技術
伴隨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技術,已經受到諸多歷史教師的青睞,這是由于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現階段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實施問題主線教學法時,也可借助于多媒體技術,讓二者之間能夠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出作用,讓學生能夠通過直觀觀看,來更為合理地解答問題。
總而言之,“問題主線”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利于引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務必要重視運用這一方法。
參考文獻:
[1]蘭建存.“問題主線”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9):99.
[2]李悅賢.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9(8):161.
[3]金雨杉,劉芳.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7(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