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新 唐紫瑋 李永強 張吉國
摘 要 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工程,隨著不斷實踐和摸索,發現土地流轉存在很多問題。為積極解決暴露的問題,需要不斷調整前進的步伐和實踐方法,還需深入地方實際,找到問題根源,因地制宜解決出現的問題。基于此,分析山東省泰安市馬莊鎮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47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農業的增長始于農地制度的深刻變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拯救了多年低迷的農業,并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吸引了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經商,在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農村出現土地使用分散、閑置問題,甚至出現了土地荒廢問題,農村土地利用效率降低趨勢日益明顯。就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小規模、粗放式的經營模式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實行土地流轉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目前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1]。
1 土地流轉概述
現階段,要緩解人地矛盾、解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最合理有效的辦法是加強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促進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是指擁有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也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自身能夠享受土地出租的費用,還擁有因自身的“解放”而從事其他行業的機會成本。
土地流轉便于規模經營和向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高效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2],有利于促進農村解放勞動力,使城鄉資源得以更好地配置;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拓寬收入渠道;促進土地節約化,進而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和土地大規模開發。
2 土地流轉現狀
2.1 我國土地流轉整體表現
土地流轉是一項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有力措施,我國不斷通過各種法律政策來大力支持并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目前,農地流轉大體呈現出4種類型:1)自發的小規模農地流轉,比較分散;2)從前者中慢慢涌現出來的較成規模的流轉,或分散或集中;3)流轉大戶,農地大規模集中流轉;4)工商資本下鄉,大規模流轉土地。由于資本實力不同,規模大小不等。在我國現階段的土地流轉過程中,土地流轉發生率逐年增長,但比例依然較低;部分地區的土地流轉規模擴大,速度有所加快[3]。
2.2 馬莊鎮土地流轉情況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方式多樣化、服務制度化、程序規范化、產出高效化四大特點。岱岳區馬莊鎮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截止目前,全鎮共流轉土地541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13%。
2.2.1 承包土地現狀
根據問卷的回收結果以及在當地走訪所得到的信息發現,承包商承包土地的面積占比均勻,66.67 hm2以上的占比33.33%,6.67~33.33 hm2的占比33.33%,6.67 hm2以下的占比33.33%。總體而言,承包商根據自身的需要以及能力承包不同規模的土地,土地流轉面積較大。
2.2.2 土地流轉年限
調查發現,承包商承包土地的年限有多種選擇,主要在5~10年段,比例為66.67%,10~15年和20年及以上的兩種選擇總占比均為33.33%。農戶希望土地流轉的期限主要集中在5年以下和5~10年,分別占比為51.11%和33.33%,也存在簽訂10年以上合同的情況。
2.2.3 土地耕種年齡結構
現階段,農戶家的土地多由40~60歲的人耕種,占比為71.11%;60歲以上的比例較少,為26.67%;20~40歲的占比最少。由耕種的年齡結構可以看出,現階段農村青壯年大都在外工作,土地主要由中老年種植,這也促進了土地流轉。
2.2.4 土地耕種情況
農戶土地全部自耕的比例為37.78%;部分自耕、部分轉讓給他人耕種的占同等比例,為37.78%;全部轉讓給他人耕種的占比最低。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耕種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流轉的進展。
2.2.5 土地使用情況
調查顯示,土地使用情況良好,使用率高的比例最大,為64.44%;農民認為土地使用情況及使用率一般的占比為33.33%;認為土地使用情況不好,荒廢面積大的比例最低,僅為2.22%。從整體分析來看,現階段馬莊鎮土地使用情況良好,并無大面積荒廢的狀況。
3 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3.1 土地流轉水平不高,仍處于初級水平,規模效益不理想
從土地流轉的參與主體來看,參與流轉的經營主體主要是個體農戶;從流轉形式上看,主要是轉租和轉包、入股成立合作社。轉租轉包的流轉對個體農戶來說,一般只是土地的小塊并大塊,或是使土地相對集中于個別種植、養殖農戶,形成種植、養殖大戶,實現相對的規模經營,便于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仍屬于較低的流轉形式。目前,馬莊鎮土地流轉的形式主要是承包商或承包個體與農民簽訂合同或協議,承包較小規模的土地,統一管理使用,再通過雇傭村民來進行相應工作,與農民進行短期合作,這種方式無法獲取更大的規模效益。只存在一個較大的合作社,村民以入股方式進行土地流轉,但這種較高級的土地流轉方式還不夠成熟,占比較小。目前,馬莊鎮的土地流轉缺乏規模化商業運行,帶來的規模效益不理想。
3.2 流轉主體錯位,土地流轉難以深入推進
調研中發現,在較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中,流轉主體模糊、甚至相互錯位,嚴重影響土地流轉。“三權分置”理論下,同時擁有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個體農戶才是土地流轉的轉讓主體。但在實際的土地流轉中,單個農戶擁有的土地量難以滿足大規模的土地流轉需求。需求主體就會尋求能夠提供大量土地的主體,當下能夠充當這個主體的只能是擁有土地所有權的集體(村委會或自然村集體)。這樣就出現了個體農戶、村集體和企業3個主體,流轉中主體錯位,產生土地價格信息的差異,導致中間周轉者謀取較大利益[4],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獲得的收入。
3.3 土地流轉過程中價格存在差異,農民收入受創
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認識存在較大局限,理解土地流轉優勢的農民人數不多,承包商集中承包部分土地,導致集中區域內和區域外的土地流轉價格有較大的差異。個體的土地一般規模不大,同時還存在土地不集中在一起的現象,如果僅是單獨向外承包,由于較難形成一定規模,承包商在承包土地中為控制支出存在壓價行為,以便降低土地流轉過程中、使用土地進行生產活動中等不同方面的成本。土地流轉獲得價格較低的個體,減少了一部分收入;針對一些中老年農民,不再耕種土地后,一些務工機會并不多,還受到身體狀況的限制,收入來源減少。
3.4 政府對規模經營的資金支持不足,有關政策落實不徹底
雖然中央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土地流轉,確保土地流轉過程中有依據,但在財政上對土地流轉之后的規模經營給予資金補貼卻不足。政府資金支持不夠,而農業的相關配套設施又跟不上,這就需要承包戶自己出錢來興建相應的基礎設施[5],無形中增加了承包戶的經營成本,尤其是對承包個體來說,極其影響其盈利情況,使其對土地流轉的信心遭到打擊。還有承包個體反映,由于各方面原因并未收到政策資金的支持。
4 改變土地流轉現狀的措施
4.1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土地流轉形式,實現規模效益
相關部門要落實政策宣傳,及時傳達有關要求[6]。有關部門應注重宣傳,加強政策解讀,大力宣傳先進典型,使土地流轉政策的惠民利民之處充分體現,其實質與意義可以被廣大群眾所理解,使農民與承包戶可以從各自的角度更科學地執行相關舉措,使土地流轉發揮出更明顯的效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1)要規范傳統散戶之間的土地流轉,提升小農戶的經營能力和專業水平。2)要鼓勵和引導土地流轉向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使之成為土地流轉的中堅力量。
相關部門在履行自身職責、為公眾服務的同時,可以使農民及承包商更好地理解相關政策,對于相關舉措的細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更積極主動地采取實際行動來響應、落實相關政策。經過對先進典型的宣傳以及先進典型的模范帶頭作用,可以給農戶、承包商增加信心,使土地流轉達到更好的效果。政府的宣傳措施可以促使農民加深對土地流轉優勢的認識,使土地流轉不僅僅局限在親友及熟人之間,促進新型經營主體隊伍的壯大。政府還可以為農戶與承包商雙方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使雙方根據了解與掌握的信息,在進行價格磋商與確認有關權利義務博弈的過程中,達到對自己較為有利的結果。通過培育綜合化新型專業農業經營主體,可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探索新型、高級形式,吸引和聚集資金、人才和技術[7]。
4.2 規范土地流轉流程,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保障農民利益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也是農村穩定的必然要求。“三權分置”下農村土地流轉的核心問題是農民權益保護,只有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土地流轉,激發土地活力。在土地流轉中,健全土地流轉制度,進一步規范流轉流程,政府可以安排專業人員對農民加以培訓教育,明確流轉合同簽訂的重要性,敦促承包商與農民之間按照規范的流程進行土地流轉;當農民利益受到侵害時,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為農民提供法律服務等重要保障;明確流轉主體為承包商與農民,村集體僅作為中介身份,負責收集與匹配信息,明確村集體的責任,避免削弱農民的收益。
4.3 政府給予一定扶持與幫助,承包商拉動就業,使農民增收成為可能
政府給承包商一定幫助,使承包商可以從政府那里獲取一定優惠,滿足自己的利益,從而可以讓利一部分于農民,降低部分差價,讓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增加一些收入。
承包商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閑置勞動力,帶動就業。現階段,農戶在將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的同時,由于年齡限制等原因難以外出就業,就會在農村形成一定的富余勞動力[8]。承包商一般承包大規模的土地,在使用土地的過程中,即使可以使用大型機械也還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輔助,因此可以利用這些閑置勞動力以有效解決生產中的用工問題。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利用當地勞動力,為他們提供工作的機會,農民在將土地流轉出去之后,還可以獲取其他收入來源,同時將自己的時間與體力充分利用起來。從承包商角度來看,這部分勞動力能夠有效解決生產過程中的人力資源問題,且這些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供應充分,忙碌時期也可以滿足對于勞動力的大量需求;閑置下來的勞動力時間上也具有較高的自由度,可以較好地聽從任務和安排。在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生產的過程中,承包商的雇傭有長工與短工,這樣勞動力的工作在時間、任務上都留有一定協調的空間。
4.4 加大政策資金的投入,監督政策落實到位,激發土地流轉新活力
為調動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增強承包商的信心,分擔承包商經營成本,鼓勵承包商進行土地流轉生產經營,政府應加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通過發放化肥等相關物資、補貼等優惠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承包商的成本,進而控制承包商在承包土地中為獲取更多利潤而壓價的行為,緩解土地之間差價嚴重的問題[9]。此外,政府還可以發放一些新設備,提高承包商在使用土地中的生產及產出效率,有助于實現規模效益,推進規模經營。政府的扶持與幫助直接或間接給承包商以及農民帶來一定的收益[10],可以激發土地流轉的熱情,為土地流轉創造新的活力,對于國家其他方面政策的落實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要加大監督力度,確保政策落實到位,資金補貼完全下放到符合條件的承包商手中。
5 結語
目前,土地流轉在有效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水平的同時,仍然存在突出問題,如土地轉出者收益增加不明顯、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等。我國土地流轉仍然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對于不同情況的處理,可以借鑒各地方的經驗,但切忌盲目跟風,照搬模仿,應當因地制宜、結合實際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鋒.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研究——以亳州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9(21):254-256.
[2] 張麗君.淺析農村土地流轉的必要性[J].吉林農業,2019(21):48.
[3] 金娟霞,呂律.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17(8):7.
[4] 黃英.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5] 侯立霞,王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技推廣應用中的優勢及建議[J].現代農工業科技,2018(23):262,264.
[6] 朱雨桐,鄭宇.鎮江市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4):14-16.
[7] 任平陽,王俊文.江西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江西贛州五縣調研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0):6-8.
[8] 張嬌嬌,桂云苗,曹兵.行為經濟學視角下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分析[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9(3):50-53.
[9] 范蘭禮.農村土地流轉評估與規劃[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43-62.
[10] 劉宗飛,趙偉峰.農戶資源稟賦對相對貧困的影響[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6,30(4):79-86.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