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徐苗
【摘要】呃逆是一種常見臨床癥狀,并且一般起因多由于食管、胃、肝臟等疾病刺激膈肌痙攣所引起。大多數情況下由于患者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可自然消失,無需通過采取特殊的干預進行治療。但少數患者表現為持續性呃逆,并且影響說話和進食以及患者睡眠等情況,一般臨床上持續48 h以上而不能自行緩解的。目前穴位注射液治療腦梗塞并發呃逆的臨床報道較為鮮見。
【關鍵詞】氯丙嗪;穴位注射;腦梗塞;呃逆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本研究針對此類患者,探討問題并分析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療腦梗塞呃逆患者的臨床應用療效,現報道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并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科收治腦梗塞合并呃逆患者15例,全為男性,年齡55~70歲,呃逆病程3~5天。
1.2 方法
常規消毒后使用1 mL無菌注射器抽取氯丙嗪,垂直刺入腕橫紋上2寸內關穴,取正中間,觸摸可感覺韌帶,出現酸脹感、回抽無血后快速推藥,注射藥物三分之二,拔除針頭,按壓,如患者未緩解,第二天再次注射一次,繼續觀察,如癥狀仍未緩解,第三天再次注射一次。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患者進行療效評價,顯效:穴位注射用藥10 min后呃逆減輕并逐漸消失,不再重復發作。并無需重復用藥,住院期間不再發作者。有效:穴位注射用藥10 min后呃逆癥狀減輕,間隔時間較延長,住院期間無需重復用藥者,直至呃逆癥狀完全消失。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仍存在,未明顯改善。
2 結 果
8例穴位注射1次后癥狀消失,4例注射1次后癥狀減輕,第二天再次注射1次后癥狀消失,住院期間未再出現,1例注射3天仍間斷呃逆,未明顯緩解。
護理方法:注射前首先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以熱情、真誠的態度,體恤,并關心同情患者的痛苦,提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導等工作,詳細介紹該方法對其疾病的作用及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顧慮及擔憂,使其戰勝該疾病的信心和對醫生的信任。協助患者擺好體位,如冬季應注意保暖,根據不同穴位分布的位置不同,應采用指量取穴法方法,選準穴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操作者手法要輕,緩慢推注,邊注射并且邊觀察患者的面色,神情有無不適,此類藥物注射后,絕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輕微嗜睡,我們要做好對患者的防護,防止墜床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3 討 論
穴位注射此療法它是以中醫基本思想理論為指導的, 將針刺的刺激和藥物的性能分析相結合的, 從而可以快速達到治療研究目的就是一種獨特的療法。
內關穴通常是通過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靈柩·經脈》,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常用于治療心絞痛、心律不齊、心肌炎、胃炎癔病。
中醫學研究認為,呃逆的發生多由胃氣上逆動膈而形成,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影響因素包括有寒氣蘊蓄、燥熱內盛、氣郁痰阻和氣血虧虛等方面的原因。腦梗塞患者多由于因肝和腎由于肝,腎,在炎熱的天氣下旺盛,氣化痰,部分由于肝陽亢進和肺胃內大風,導致胃內痰液上逆動膈從而引發呃逆。再則,腦梗塞患者常年氣虛,氣血虧虛,運血無力等癥狀,氣虛血瘀則脾胃升降功能的失調,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等原因,導致痰濁壅閉氣機,從而氣機失暢上逆于胃而引發呃逆。經絡是人體組織器官的必要的溝通渠道,可在體表與臟腑之間相應點進行處理,根據呃逆的病因及癥狀,可將其分為中樞性呃逆和反射性呃逆兩大類,患者的基礎代謝率的下降, 患者的嗜睡的程度不同。病人及其家人在接受治療前已獲得通知病人在治療期間可能會有輕微昏睡,讓病人家屬明白,這可能是治療腦梗塞呃逆的機制之一。
從而改善患者呃逆癥狀,這可能是腦梗塞呃逆治療的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療腦梗塞并發呃逆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腦血管病頑固性呃逆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王 欣.內蒙古中醫藥.2017(Z2).
[2] 呃逆病證的古今文獻研究與學術源流探討[D].梁克瑋.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3] 鹽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療手術后胃癱綜合征隨機對照觀察[J].針刺研究.2014.39(5):4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