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江
摘?要: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始終滲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能夠得到自身素養潛移默化地提高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深層的發展,并更加具體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認知體系之中,在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過程中發揮出積極的影響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即可以制定符合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的教學策略,以規劃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在閱讀教學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是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日趨完善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并且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已經成為各個階段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將抽象的核心素養內容落實與滲透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之中,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核心素養意識、發展核心素養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促成學生真正地將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聯系起來,促成學生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雙向提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目標,教師應該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以教學環節的創新創造良好的核心素養發展環境。
一、輔助建立閱讀導圖,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知識素養
思維導圖是一種系統性整合信息的思維工具,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建立起的閱讀思維導圖,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整理出語文閱讀文章中的具體結構框架,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加具有條理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并輔助學生圍繞閱讀文章中的語文基礎知識,制作一個系統的閱讀導圖,通過基礎知識導圖的建立,學生能夠更加快捷地鞏固基礎知識,并且在建立的過程中更清晰地感受基礎知識,深化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實現語文知識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說明文《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的教學中,筆者為了引導班級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說明文的文章形式與文章結構,掌握有關說明文的語文基礎知識,首先在課堂中向學生深入地介紹了說明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形式特征。在學生初步對說明文產生了認知后,筆者組織班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按照說明文的段落框架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在教師的輔助引導之下,學生能夠清晰地整合出有關本篇文章的基礎結構框架,并且在閱讀導圖的可視化學習之下,學生能夠更加具體形象地認知閱讀文章結構相關的基礎知識,在掌握說明文基礎結構的同時,得到了語文基礎知識素養的提高。
二、建立群文閱讀體系,在閱讀中發展語言積累素養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與閱讀感受,教師常常通過建立群文閱讀體系的方式,使學生在多篇主題相同的閱讀材料的閱讀實踐中,得到閱讀實效性的提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建立群文閱讀體系,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對更多的閱讀資源進行好詞好句的摘抄與積累活動,以此使學生語言積累素養目標能夠滲透在閱讀學習的環節中,促成學生積累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爬山虎的腳》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中,筆者圍繞本文觀察植物的主題在課堂中進行了閱讀資源的拓展教學活動,通過多篇相同主題文章的閱讀實踐組織構建了群文閱讀體系。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筆者不僅要求學生對文章作者對植物的情感進行感悟,還提倡班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課外閱讀材料中自己感到陌生的詞匯或是覺得優美的辭藻與語句進行摘抄。摘抄實踐的組織充分利用了群文閱讀模式中拓展的閱讀資源,使學生在摘抄的過程中得以對生詞或是優美的詞句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為學生未來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促成了學生語言積累素養的提高。
三、設置讀寫一體環節,在閱讀中培養語言技能素養
語言技能素養是聚焦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與表達能力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素養,教師應該更多地設置引導學生語言技能運用的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閱讀資源,以設置讀寫一體化環節的方式,讓學生結合閱讀實際內容展開練筆實踐。通過與閱讀內容相照應的寫作實踐,學生的語文技能素養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提高。
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筆者組織班級學生仿照文章的寫作內容寫一篇描寫自己所見過的美景的練筆文章。在閱讀課程中的隨堂練筆環節中,學生能夠在閱讀內容的輔助下參照更加完整的寫作結構規劃寫作內容,仿照作者的優美語言開展景色描寫,通過這種對照的練筆方式,學生能夠從閱讀文章中汲取更多的優秀語言技能運用經驗,進而在練筆的實踐中內化運用經驗,促成語言技能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教師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所進行的創新,能夠使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切實地與閱讀教學框架相融合,進而在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在滲透教育模式下助力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進階。
參考文獻:
[1]廖椿彪.小學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19).
[2]曹文兵."學習任務群"背景下的小學群文閱讀實踐[J].人民教育,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