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利
摘?要:新時期全面到來,對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通過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優化,實現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與落實,發揮高校、全體教職工、全社會的力量與價值,共同培育與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教育管理
引言: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模式滯后,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差異;管理方法單一,忽視學生的情感、道德與價值培養等,這些都嚴重阻礙著學生的健全發展。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就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一、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價值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實與應用,具有著非常深遠的價值與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育高素質人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高素質人才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而高等教育作為培育人才的主要場所,就要承擔為社會、為國家培育高素質人才的主要責任。將以人為本理念運用到教學管理中,就可以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專業發展,為其制定合理的人生發展目標,提高其綜合素質,快速適應社會崗位的需求,為社會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第二,促使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教學質量與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全面落實下,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與差異,制定針對性、合理性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并且通過基礎設施的健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實訓場所,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二、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策略
(一)轉變教師理念
高校教師在教育管理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作用,不僅是當代大學生人生導師,更是學生模仿與學習的主要人物。只有先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第一,高校要為全體教職工提供多元的培訓深造機會,來完善其理論知識,豐富其教育管理理念,提高其綜合能力,做好服務與引導工作[1]。第二,高校教師要主動外出學習,借鑒國內外有效與先進的經驗與方法。然后與其他教職工密切交流互動,共同探討有效的教學模式、管理方法,強化自身的師德,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第三,教師要將健康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傳播與弘揚健康的思想、行為、方法,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在良好的氛圍與環境下,讓學生得到感染與熏陶。
(二)尊重學生差異
將以人為本理念應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就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與差異,才能營造良好的教育與管理氛圍。由于每一位學生的智力、成長環境、學習習慣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就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來展開教育管理工作。第一,作為教師,要與學生展開深入的、密切的交流互動,對學生展開一個全面充分的了解。然后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與差異,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與管理策略。一定要將主體歸還給學生,尊重與認可學生,并且針對學生的表現,給予相應的評價與表揚。第二,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與管理模式,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意識[2]。第三,要定期通過主題活動、專題講座、比賽競賽、師生互動等,來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優勢,加強學生之間的配合與聯系。要積極引入社會熱點話題、趣味故事等,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三)留有自由空間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已經相對成熟。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就不能過于強制性與僵硬化,需要為學生留有自我發展的空間,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第一,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課后管理,都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身的看法,提出自身的意見,主動參與到討論交流中[3]。共同制定相應的制度與方法,加深對知識、技能、生活的理解,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自由、寬廣的氛圍下,還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二,在課后探究、小組互動中,教師只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提示,然后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與探究。然后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對教學管理方法進行創新完善,促使整個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合理。第三,高校領導層與管理層,要加大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投入力度,認識到以人文本理念的重要性。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明確,教育管理體系的信息化搭建,基礎設施的完善,管理制度體系的健全,教學技術與方法的多元化改良等,來提高教學與管理的質量與水平,最終提高高校的競爭實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學管理中,高校可以通過轉變教師思想觀念,尊重學生個性與差異,為學生留有自我發展的空間等策略,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實現學生情感、道德、知識、技能等全面提升,為社會培育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林琴.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赤子,2018,(9):99-99.
[2]顧祝文.“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8,(18):161-162.
[3]洪巧紅.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