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依芷
摘?要:現如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正如火如荼,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弊端越來越凸顯,亟需進行改革和創新,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來扭轉落后的教學局面。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并從肯定學生主體地位、巧妙設置問題啟發、重視化學實驗教學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初中化學課堂中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的具體路徑和具體途徑。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具體指的是教師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的方式來展開學習,進而理解知識本質、掌握知識內在規律的一種策略和模式,將其運用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出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廣大的初中化學教師應該主動地改革和創新觀念,積極探索并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構建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境界。
一、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探究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核心和主體,而要真正實現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就必須要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和發揮,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度探究和高效學習。因此,初中化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轉變觀念,不再局限于“以師為本”的落后思想中,而是要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位的全新理念,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中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探究機會和學習空間,不再完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能主動地發表觀點和看法,提出問題和質疑,進而為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和運用奠定堅實且有效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質量守恒定律》時,據筆者調查發現,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師占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學生們很少有機會消化知識,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們能力發展的問題。所以,筆者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如,筆者會在課堂中主動與學生們對話,了解學生們的內心。在課堂中,筆者還會給予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空間,鍛煉學生們學習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著筆者的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這樣,筆者通過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探究空間,消除了學生的學習問題。
二、巧妙設置問題啟發,促進學生主體探究
問題可以說是質疑和思考的啟發點,能直接激活學生的思維。然而,在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下,部分初中化學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意義和作用,只是隨意地向學生進行提問并直接給出答案,導致問題流于形式,甚至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對于這種情況,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全面革新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從化學教材課本中進行重點、難點和要點知識的提煉,進而設置成啟發性的問題來向學生進行提問,形成對學生的有效啟發和引導,有效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動機,促使學生展開主體性的探究,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和效度。
例如,在教授《常見的酸和堿》時,本節課程的內容知識點較多,學生們學習起來相對困難且枯燥,所以,筆者巧妙設置了課堂提問,通過問題來啟發學生們的思維。提出問題后,筆者并不會急于讓學生們回答,而是先鼓勵學生們思考,對于比較困難的問題,筆者則會鼓勵同桌之間進行討論,待學生們得出答案作者再讓學生們展示自己的答案。面對學生們的探究成果,筆者會將學生們存在的問題總結,然后集中進行講解,優化學生們的學習過程。這樣,筆者通過巧妙設置問題啟發,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探究。
三、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實踐探究
實驗是一項實踐性的教學活動,是基礎理論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實驗教學的開展和進行能夠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對于此,初中化學教師不能再局限于“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觀念中了,而是要真正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依據化學理論課程的內容來積極地組織和開展化學實驗教學活動,并給予學生充足實踐和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們自主地設計方案、操作儀器、觀察現象、記錄數據并探究結果,從這個過程中強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聯,進而促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本節課程的內容主要以實驗探究為主,課程開始后,筆者先為學生們介紹理論知識,然后,再正式開始實驗探究活動。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筆者會從側面指導學生們分析,依據實驗現象來獲得知識。這樣,筆者通過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探究。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踐運用對于廣大教師來說是必須要進行的改革和創新,是提升教學實效的重要路徑。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化學教師,我們必須要真正地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不足,牢牢把握教育教學的發展和變化,在科學觀念的指引下,通過肯定學生主體地位、巧妙設置問題啟發、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實踐運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狀態,最終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有才.利用探究式教學構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7(19):85-86.
[2]武麗.新課程下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J].課程教育研究,2017(2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