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俠
【摘要】高校體育教學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同時它也是影響與制約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高校體育教學風險的致險因素進行解析,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校體育教學運動風險進行探討,旨在于為降低高校體育教學風險、確保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有效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整體效果、促進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體育教學;風險防范
前言
通過高校走訪調查發現,近年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意外傷害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意外傷害事件大多發生在體育教學活動、課余體育競賽、運動隊訓練以及體質測試活動的開展這四個方面。如何避免或減少體育活動中傷害事故的發生是確保體育教學活動穩定開展的基礎,也是體育教學管理的重點。風險是指“不好的或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體育活動風險是指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可能發生不好或不利事件的概率。傷害事故的發生說明從事體育活動是具有一定風險的,而避免傷害事故發生的有效途徑就是通過對體育活動中風險因素防范,了解和掌握不同風險產的原因、條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所具有的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風險的防范和應對策略,從而降低體育活動的風險。
一、高校體育教學風險概念
高校體育活動風險是指學生在體育課、早操、課外活動、運動比賽、體育測試等活動中可能遭遇的風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自我認知方面。即是學生對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體能狀況及體育活動危險因子的認知情形;其次,體育教學方面。即是包括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校內體育比賽、運動訓練、體質健康測試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最后,場地器材方面。體育教學活動、校內體育比賽期間運動場地設備、器材的使用可能存在的風險。體育教學活動傷害大多是由于人為疏忽和故意行為造成的,如教師指導失誤,上課前沒有對所用器材進行檢查等。
二、高校體育活動風險的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對風險進行判斷和甄別,以確定風險的存在。事故因果連鎖模型認為,“事故的發生不是孤立事件,盡管傷害可能在瞬間突然發生,但卻是一系列事件相繼發生的結果,如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誤是間接原因”。基于此,大學生體育活動風險因素來源界定為學生因素、教師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個維度。其中,教師風險分為教學經驗風險、教學技術風險和自我管理風險;學生風險分為心理風險、行為風險和體能風險;管理風險為管理人員主觀因素導致的風險;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場地、器材、醫療設施等客觀條件導致的風險。
三、高校體育教學風險防范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大學生在校期間必然要參加體育教學活動,參加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而高校開展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大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熱情也不短增強。隨之而來的就是體育教學活動中運動風險的類型、重要程度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學校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給每一位參與者帶來了一定的運動傷害風險,首先這是由體育運動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然而,體育教學風險除了與體育運動本身性質所決定的客觀因素有關,還與大學生自身的身體機能所承受的運動負荷等主觀因素有很大關系。因此,本選題通過對體育教學中運動分線產生的主客觀因素的系統分析,全面掌握客觀描述體育教學運動分線成因以及體育教學運動風險發生和變化規律。從而為構建體育教學運動風險評價理論體系提供相關依據,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實踐意義
高校體育教學風險防范理論研究不僅可以促使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健身、健心、育德等功能的進一步加深,同時也能夠讓大學生對體育教學風險的成因以及規避有深入的了解與掌握。促使大學生在參與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能夠高度重視自身的生命安全,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提供一份安全屏障。另外,通過有效的預防及購買保險等措施,可以降低體育教學運動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減少對家庭及學校產生的經濟消耗。因此,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經濟意義。
四、高校體育教學風險致險因素的解析
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傷亡案例的歸納與總結發現,高校體育教學風險的致險因素主要包括環境、教師、學生以及管理等4個維度。
1、環境風險
高校體育教學風險的客觀性致險因素主要包括惡劣的氣候條件以及教學基礎設施或教學器材的日趨陳舊與破損,進而導致高校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出現意外傷亡的事件。例如,在夏季炎熱的氣候條件下所導致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出現中暑、休克;或者實在嚴冬季節所出現的凍傷;或者因運動場跑道破損,坑洼現象嚴重,會導致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發生崴腳、摔傷等事件。有些高校的體育教學器材陳舊、損壞現象較為嚴重,在未能得到及時更新的前提下繼續使用,致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損傷等。在客觀致險因素中,氣候條件具有不可改變性,只能夠采用回避風險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出現。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風險的客觀性致險因素中,教學基礎條件因素占主體地位。
2、教師風險
目前,有些高校的體育教師只是在教學伊始提及教學所存在的風險,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對學生完成動作的情況給予高度重視,而對于教學的風險則鮮有提及。學生進行自主練習的過程是風險的高發期,在此期間如果教師能夠時常就教學風險對學生提出警示,則勢必會對學生防范風險的自主意識起到積極而有效的提醒與刺激作用。然而,正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對學生進行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風險防范的提醒,使得學生意外傷害事件屢
有發生。因此,提高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風險的重視程度,并能夠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適時的提醒,對于規避與防范體育教學風險,具有重要的保障作。
預防體育教學過程中傷害事故的發生,保障安全是教學的前提,就要求體育教師要有安全意識。安全意識是存在人的大腦里,能夠判斷人的行為、物的狀態是否具有危險性,并知道如何防范傷害事故的發生。因此,教師具有很高的安全意識是尊重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對社會負責任的體現,安全問題是體育課上最重要的。部分教師只是重視最后的教學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忽視了安全問題要求不到位可能會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生意外。安全無小事,防微杜漸是關鍵。安全不是面子功夫,還是要落到實處;不是喊喊口號,而是真正的行動。安全不只是為自己,而且是為大家。如果學校領導、老師、同學,能把安全記心中,提高安全意識和安全認知,就會將風險降到最低。
3、學生風險
在高校體育教學風險防范的調查過程中發現,一、學生自我防范意識淡薄。他們對于高校體育教學風險缺乏足夠防范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或對教師的提醒缺乏重視;或在具體的活動中表現出無所謂的心態;抑或是對體育教學風險的危害性認知不夠,因而這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出現運動傷害的幾率要遠遠大于其他學生。例如,有些學生在準備活動環節敷衍了事,身體未能達到參與體育活動所需要的狀態;有些學生在素質基礎未能滿足動作要求的狀態下去完成高難度的動作,致使身體受損;還有些學生對自身的身體狀況缺乏足夠的了解與認知,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出現受傷,甚至猝死的現象。
高校體育課間,常有突發性重大傷害事故發生。體育教師往往對此十分恐慌,除緊急施救外,還會匆忙撥打 120 急救電話,匯報領導,通知學生輔導員等。通過近些年搜集到的案例來看,這些突發性重大傷害事故發生的誘因基本超出體育教師對教學的內容、時間、運動量、運動強度的控制范圍,多發于學生隱瞞性因素,常見類型有空腹、通宵熬夜、醉酒等因素,對于體質羸弱的學生在一定運動強度的刺激下常會產生血糖急劇下降,造成心悸頭暈甚至昏厥;重大疾病因素,如心臟病、高血壓、癲癇病、貧血等,這類疾病在體育課間易造成重大傷害事故,也是體育教師最為忌憚的;另外,傷病史隱瞞,如手術、運動損傷等,這些因素容易造成原有傷病位置重新復發或加重的情況。
4、管理風險
體育風險管理制度,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避免體育風險發生的重要依據。體育教學中的管理失誤多種多樣,如醫療設備差,教師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不當,往往會導致失去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理時機。作為學校應定期檢查醫務室醫療器械,對校醫及體育教師進行常見的急救培訓。但由于部分學校不想出經費,每年對學生的體檢工作不到位,學校重智輕體,等一系列的的問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往往出現問題后才望塵莫及,因此,作為管理者要正視管理制度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五、高校體育風險管理策略
1、完善體育教學分線層級管理制度
體育教學風險實施系統包括風險決策層、風險執行層、風險管理層、風險職能層風險決策層主要由校長及主要領導擔任,負責決策的制定及向下級傳達教育部門的思想和決策,統籌安排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風險執行層是各院、部門的院長及主任,他們充分學習和理解風險決策層下達的思想和決策,并將上級的思想和決策傳達給下級的風險管理層。風險管理層是在各部門中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這些人代表性強、涵蓋范圍廣、背景多樣,他們負責通過各種渠道獲取體育教學風險管理的相關信息,作為體育教學風險管理的依據,對高校日常教學管理活動進行檢查,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隱患進行分析識別。職能層是在接到上級領導的命令后,開展教學風險的處理活動。
2、提升教師風險安全意識
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應對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風險防范意識上進行常態化培訓。一方面,體育教師深化對既定教授內容環節的監控,預防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另一方面,固守自身教育職責操守,本著對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負責的態度,實現師生互動,共同防控教學中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從而降低體育教學風險,全面促進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身心健康發展。
3、提升學生自我管理意識
由于高校學生是體育教學風險的“受害群體”,因此,培養學生對于體育教學風險的自我防范意識,具有必要性。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常態化的風險警示意識,針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重視程度不高、技術動作不合理等現實問題,給予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有實效性的提醒。其次,教師在課前應對教學場地、教學器材進行必要的檢查,用以達成“防微杜漸”的目的,進而有效提高對體育教學風險的防范效果。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的作用,加強對體育教學風險危害性的宣傳,形成課內外全面而持續的警示,這對于提高學生對于體育教學風險的關注度、促進其自主防范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建立健全風險應急處理機制
學校體育風險管理工作從對風險的識別、評估開始,到風險的應對和善后處理工作結束。其中,風險應對和善后處理工作是學校體育風險管理整個過程中最復雜,也最容易出問題的一個環節,是導致學校體育“縮水”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所在。學校體育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必須采取積極的應急措施對學生實施救助。同時,根據學生的受傷情況,以及相關教師的對應職責,遵循“依法”、“規范”、“有效”的原則,做好應急處理工作和善后處理工作。當學生傷情較為嚴重時,要及時聯系法律顧問,初步評估學校責任,明確在這一過程可能要承擔的責任,主動與受傷學生的監護人進行溝通,友好協商,并視情況請求當地教育局部門主持協商,減少因為過失所引發的其他責任。如果學校對學生無過失責任,學校也應當對受傷學生的保險理賠等事宜提供協助。事故處理結束后,學校將事故處理結果報告教育行政部門。
參考文獻:
[1]趙克寧.學校體育教學中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襄樊學院學報,2015,26 (2):91-93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及周邊建筑安全管理的通知[M].北京:國務院辦公廳,2018.10
[3]劉倩,房冬梅.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運動風險識別與應對[J].湖北體育科技,2014,33(5):467-470.
備注:本研究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專項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T201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