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霞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各項網絡資源應用在高職教育的教學中,為教師備課、教學、開展網絡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智慧課堂應運而生,顛覆了傳統課堂教育模式,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輔導。然而,如何在高職院校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課堂仍然值得我們探討。本文通過對高職學生的學情分析,主要從兩點出發分析構建智慧課堂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一是要搭建學生主體性學習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讓這種能力如果得到持續發展,將讓學生學習、生活一生都收益;二是要從學校層面提供智慧課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制度保障。
【關鍵詞】智慧課堂;可持續;制度保障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情分析
1、文化底子薄。大部分高職院校高考錄取分數線在200~300分,這些學生中絕大部分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就比較差,基礎薄弱,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不習慣長時間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上課靜不下心。
2、厭學現象較為普遍。大部分高職學生多年來養成了很多不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會獨立學習、自主學習、更不會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自我探索。很多學生上課看小說、睡覺、玩游戲,還有些同學上課不喜歡發言,習慣抄襲別人的作業,自己不動腦筋。
3、個人修養差。因為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就處于下游,這些學生思想深處就有一種挫敗感和自卑感,沒有遠大的志向和長期目標,而且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4、自控力差。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持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5、學習的心態浮躁。大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心態比較浮躁。很多高職學生比較喜歡實踐技能的操作,不喜歡上理論課,理論基礎較薄弱。
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課堂
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課堂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為主要任務;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目的是讓學生自愿自主去探究學習。
1、備課模式
(1)教師高效備課。傳統模式下,可共享的課程資源比較少,教師備課通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搜集各種資料。在智慧課堂備課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已注冊的職教云等云平臺,共享同步推送的名師、名校、校本優質資源,并可在共享的資源庫中找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直達課堂,充分利用線上資源共享的好處。
(2)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前,教師把與課程相關PPT、案例、小視頻等發到云平臺上,讓學生提前學習。同時設計相關知識點的測試題,實時掌握學情。
2、授課模式
(1)客戶端移動教學。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基本是無線網絡全覆蓋,打造了以教室為單元的新信息化環境。職教云平臺實現了“全網”通,數據定時發送,可跨平臺互動。學生通過手機,可在平臺與教師互動。以經濟法課程為例, 在移動端話題討論版塊, 提前發起課程相關知識點的討論, 在課前即可讓學生了解課程的重點與難點。線上話題的討論給了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與平臺, 對學生主動參與和融入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同時, 教師也能在課前掌握學生對于課程知識點的認知程度和討論重點,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在智慧課堂中,推送的課程資源可實現課后多次瀏覽播放,并且學生還可編輯,做筆記,做標注等;教師可以通過電腦課件、教室黑板、教材3種授課方式擇優使用;通過簽到打卡、線上搶答、積分排名、連連看、翻翻卡等小程序和線上小游戲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通過拍照講解、實物展臺、角色扮演等方式實現學生交互式體驗。尤其是角色扮演,精彩的演繹過程可以全程跟蹤,實時錄屏,記錄下每個學生的精彩一刻。
3、從學校層面提供保障智慧課堂可持續發展的制度設置
在高職院校,重科研與管理、輕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學校薪酬待遇向行管傾斜,學校必須從制度層面保障高校教師的利益,才有可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課堂,具體可從如下2個方面著手:第一,課時工作量的認定。構建智慧課堂高校教師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無論是課前的教學內容上傳、學情測試與分析,還是課后個性化輔導,都要認定工作量,當然首先要制定課時工作量的科學衡量標準,然后貫徹執行,否則僅靠教師的覺悟很難堅持長久。第二,教學效果的評價。高職院校應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和考核制度,高校教師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當然應與其科研成果及課堂教學效果掛鉤,做到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相結合、各種教學形式相結、各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全面考察。另外,通過教學,學生能否更好地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探索學習、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否顯著提高,也應納入考評體系。構建高職院校智慧課堂,如果沒有一套有關教學效果效的科學評價體系,不能體現公平與公正,會挫傷教師積極性。因此,要建立科學的考核體制,既要讓教師得到相應的報酬,又能與教師的職業規劃相聯系,提高教師內驅力,實現人生價值。
三、總結: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職院校智慧課堂是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必然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科學長遠評價目標體系的設定,協作創新的教師團隊,與時俱進的教學資源的運用,是實現智慧課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劉細發.“智慧課堂”環境下的高職教學策略探析[J].職教論壇,2018(12)
[2]代洪彬.基于智慧教學理念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與互動系統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2).
[3]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
基金項目:安徽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7zhkt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