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張忠華
摘 要: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不同,因此對于世界的理解和描述也不盡相同。本文將從識解理論的轄域背景、視角、突顯和詳略度四個維度解析蘇軾《水調歌頭》英文翻譯的識解過程,通過分析對比各個譯本的差異,體會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識解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關鍵詞:認知;識解理論;水調歌頭;英文翻譯
語言是人類對認知的主觀描述,反映其內心的心理活動。不同的認知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識解過程。本文采用許淵沖、林語堂與巴頓·華茲生(Burton Watson)的英譯本,通過分析蘇軾《水調歌頭》三個英譯本的差異,感受中西方不同的識解方式,體會人主觀意識創造性的獨特魅力。
1 識解理論
Langacker認為,表達相同概念內容的語言,識解方式不同,語義會有明顯的差異。識解是一種多維的現象,包括詳略度、背景、視角、轄域和突顯5個維度,反映了人基本的認知能力。王寅在消化吸收了Langacker的識解理論后,從背景、視角、突顯、詳略度四個維度凝練深化了翻譯中譯者的主觀創造性。
2 水調歌頭英譯本的對比分析
2.1 背景
人在認知事物過程中,與其社會背景、生長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語言深深根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和歷史之中。由于對于事物的認知不同,語言表達也因此不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許譯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sky.
林譯How rare 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With cup in hand,I ask of the blue sky.
華譯 Bright moon, when did you appear?Lifting my wine,I question the blue sky.
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時節所作,此時作者與其弟已有七年未見,在看到圓月時想到自己與弟弟分別已久。月亮尚且有圓滿之時,人卻不能團聚。因此這首詩中“明月”是明亮的滿月之意。許淵沖和林語堂對中國文化理解透徹,因此將明月譯為了the full moon、the moon,so round and clear。但用詞稍有不同,full意為圓滿,而round僅指圓形,許譯本更貼切原文。
2.2 視角
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取決于看問題的視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許譯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林譯But rare is perfect happiness-the moon does wax,the moon does wane,and so men meet and say goodbye.
這句話是以作者蘇軾為視角發出的主觀感嘆。人的悲歡離合和月亮陰晴圓缺的變換一樣,是自然常理,無需傷感。許淵沖版本省譯了人有悲歡離合,按照原文順序進行翻譯,月有隱藏和顯現的位置變換,有圓缺的形狀變化,最后得出結論:月亮尚且有陰有晴,有圓有缺,自古以來就沒有兩全的事,幸福團圓更是難以實現。而林語堂版本采用倒譯法,將“此時古難全”提到句首進行強調,著重主觀性,再進行敘述其原因,符合外國人的認知順序。傳達出了對團圓自古難實現的唏噓之情,更符合蘇軾在作詞時的心境。so運用的更是精妙,在說了月亮圓缺之后又將視角轉換,自然過渡到人身上,邏輯連貫,一氣呵成。
2.3 突顯
由于人們的相關經驗、文化背景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同,感興趣的部分不一,因此表達側重點不一。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許譯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林譯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華譯I only hope we two may have long long lives,may share the moon's beauty,though a thousand miles apart.
千里共嬋娟的翻譯,許淵沖將千里相隔放在前,突出了很遠的距離,表達出一種蒼涼無力、悲傷的感情。而華茲生與之相反,將共賞明月放在前,突出了共賞這件事,是積極樂觀的。林語堂省譯了千里、嬋娟的信息,意譯為我們的靈魂朝天飛去。雖然不能相見,但是我心與你同在,傳達出一種向往之情,突出了蘇軾的內心想法,更加直白易懂,表達更為簡潔。作為全詩的結尾,留給讀者想象空間更多,有一種余音繞梁之感。
2.4 詳略度
詳略度是人對事物認識或表達的精確程度。譯者要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進行適當的信息補充或刪減,以便讀者能理解。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許譯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林譯I want to fly home, riding the air. But fear the ethereal cold up there, 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
瓊樓玉宇就是前面提到的天上宮闕,許省略了玉的概念,更加簡練。林譯為玉做成的水晶大廈,過于追求字面的對等,稍稍有些繁瑣。“寒”這個字,許譯cold寒冷。林增譯為ethereal cold超凡的寒冷,突出寒冷的程度,更加詳細。
3 小結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識解理論的角度分析了中外譯者對于《水調歌頭》的識解過程。“譯者就像是帶著腳鐐的舞者”,意思就是說翻譯不能偏離原作,但又要發揮譯者的主觀創造力。譯者過于的主觀會導致偏離原作,而太過于客觀會導致譯文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因此譯者對原作的識解影響了對于原文信息的傳遞,譯者在發揮主觀創造性的同時,還需重視原文作者的識解過程,再進行創作。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翻譯學與識解機制[J].語言教育,2013,1(01):52-57.
[2]張克定.從意象到識解——Langacker認知語法研習札記(I)[J].外文研究,2014,2(03):9-17+104.
[3]許淵沖.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8-31.
[4]林語堂.東坡詩文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118-121.
[5]BURTON W. 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po[M].Washington: Copper Canyon Press,1994:67.
作者簡介
張萌萌(1997-),女,華北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張忠華(1972-),男,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IT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