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價值理念與道德水平,與輔導員自身的素養有直接的聯系。所以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紛紛對輔導員素養的有效提升進行重視,并尋找對其素質結構模型的建設途徑,以期可以全面提升輔導員自身素質。本文主要對高等院校建立輔導員素質結構的積極意義入手分析,并尋找結構模型完善的方式,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結構模型;高等教育;培育途徑;輔導員素質
輔導員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十分緊密,所以能夠對學生的價值理念與道德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輔導員自身的行為意識與素質,能否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則成為很多高等院校重點關注的問題。這需要學校可以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對輔導員素質結構進行建立,從而在使其成為學生行為規范標桿的同時,推動學校自身未來的更好發展。
一、高等院校建立輔導員素質結構的積極意義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人們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學習,都與大數據緊密相連。所以在當前數據分析成為研究主流的現實條件下,筆者利用數據庫對當前高校輔導員素質結構進行分析后發現,傳統的素質結構已經很難與當前學生的實際需要相協調。比如,互聯網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更加多樣,因此有時會出現學生已經掌握很多重要信息時,輔導員卻沒有收到信息的情況,使很多突發情況難以應對。因此,高等院校通過對建立輔導員素質結構工作的順利開展,往往能夠在適應當前教育環境的同時,推動輔導員自身素質與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筆者主要從輔導員與學生視角出發,將其分為兩點積極意義。
第一,高等教育隨著社會的變革不斷發展,所以要求輔導員素質結構可以與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工作相協調。因此,通過對輔導員素質結構的建立,不僅可以幫助其擺脫固化的人才培育模式,還能夠在提升輔導員執教能力與自身素養的同時,用自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樹立榜樣,從而培育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第二,當前大學生年齡仍以90后為主,所以在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的現實情況下,往往會存在心理壓力大、難以吃苦、學習能力不足、缺少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點。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希望能夠擁有自我展示的舞臺,所以經常會利用張揚的個性或反叛的行為,來展示自我。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做好對輔導員素質結構的建立工作,使輔導員在不斷保證自身素養不斷上升的同時,可以從學生視角出發,積極解決其面臨的問題,并對其行為意識進行有效規范與引導,才能使學生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健康成長。
二、高等院校建立輔導員素質結構的主要途徑
素質作為人類自身所蘊含的品質,既有先天的遺傳因素,又需要依靠后天的不斷實踐與努力所獲得,因此素質本質上是人們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所獲得的穩定素養。因此,素質所呈現出的穩定性、可塑性、遺傳性、靜態性以及隱蔽性,是由人類自身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共同協調后的成果,所以素質結構模型通常具有多層次、多因素的結構。高校想對輔導員自身的素質結構進行建立,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清素質結構模型類型
現階段很多研究學者,對素質結構模型所呈現出的不同類別進行了分析。因此,優秀的高校輔導員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對思想政治知識的掌握,還需要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素質包括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在“知識”維度,專業知識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綜合知識、知識的學習與創新等;在“價值”維度,個人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所以,高等院校需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輔導員素質培育工作內容進行選擇,才能有效建立相應的素質結構模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素質結構內容建設
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將思政知識傳遞給學生,因此很多學者對其素質結構進行MKI模型分析后,普遍認為素質結構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輔導員自身的思政素養,開展各項工作的管理技能稍次,最后則是輔導員自身的專業知識。所以,高等院校需要做好素質結構內容建設,通過對輔導員情感動機、知識素養、自我意識以及智能品質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后,還需要及時對其心理需要進行關注。這樣不僅能夠使輔導員擁有良好的思政品質,同時還能夠為學生的言行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三、結語
由于高等院校輔導員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其自身素養能夠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深遠影響。這就需要高等院校重視對輔導員素質結構的建立,通過對其心理素質、政治素質以及德育素質提升的同時,要求輔導員同時具備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只有這樣,輔導員通過自身言行的引導,才能幫助學生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意識,進而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李康海.基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研究——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20(01):174—176.
[2]許瀚月.高校輔導員校級培訓提質增效策略研究——基于“輔導員加油站”品牌項目的實施及啟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7):90—91,128.
[3]王榮鈺.高校輔導員培養核心素質的價值及其實現——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野[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01):188—190.
作者簡介:李魁(1975.11—),男,漢族,吉林省,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