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德育體系建設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成德達才”理念為引領,幫助大學生在資助育人各環節中要貫穿始終。本文以“00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為關注重點,探究在資助育人視閾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資助育人
健康是當今社會人人都關注的焦點問題。心理健康是健康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而產生自卑、自閉、自殘乃至自殺行為的事件,在各高校時有發生,容易對學生本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無論從健康角度還是教育角度,大學生心理健康都必須得到重視。
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新生入學抓起,而入學之初,首要處理的學生工作便是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認定、組織評選國家助學金。在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下關注“00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思路。
一、資助育人工作中的輔導員角色定位
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教育事業,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近年來,國家對學生資助經費投入持續增加,從制度上保障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形成了以“獎”“貸”“助”“勤”“補”“減”“免”
全方位的資助體系。為了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學生資助工作的落實成了重中之重。除了物資上的資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關注更為重要。
在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所以,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路上,高校輔導員扮演著引路者、指導者、管理者、服務者四位一體的角色,輔導員隊伍的不斷年輕化也能更加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更加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更加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新學期伊始的資助育人工作,是與00后大學生近距離接觸的一次師生溝通,同時也是一項需要長期跟蹤和協調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新生輔導員是離學生最近,最能感受學生情緒波動的人,也是最能獲取有關學生心理發展變化最新動態的人。輔導員在引導新生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上,尤其是做好資助育人工作,責任重大。
二、資助育人環節中的大學生心理特點
在資助育人中,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認定是資助的前提和關鍵。目前,認定工作實行“學院—中心—分院—班級”四級認定工作機制,其認定程序是公開的,也是相對公平的。由于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庭情況不能直接掌握,同學之間家庭情況難以準確地量化比較,所以資助認定標準或條件在全體學生中,由于信息不對稱,也難以科學準確的確定。
在認定過程中發現不少00后大學生對評定流程和結果的理解是基于其過往經歷和自我世界的認知基礎之上,且對父母的依賴性強,獨立性不夠,容易受到其他人的誘導而質疑認定結果。當學生對認定結果提出質疑時,輔導員要在第一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原因后,為保護其自尊心和知情權,應耐心地告知學生當下學生資助政策對于貧困學生的等級認定辦法。
另外,在資助后需要觀察受助學生是否存在學習勁頭不足、缺乏感恩意識、人生追求模糊等問題。由于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他們的“自我認知”是不穩定的,容易被網絡上光鮮的表象所吸引、迷惑,產生錯誤的認知,對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產生沖擊,這就容易出現“空心病”。
基于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輔導員在與00后大學生的互動溝通中逐漸形成了輪廓性、基礎性的認識。針對00后大學生存在 “獨立性較弱”“自我意識較強”“缺乏理想信念”“學習動力不足”“缺少感恩意識”等特點,資助育人工作如何做到讓學生有尊嚴、有理想、有動力,這都是青年輔導員面臨的新挑戰。
三、資助育人視閾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德育體系建設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成德達才”理念為引領,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在資助育人各環節中要貫穿
始終。
(一)使用量化標準開展學生認定
統籌建立學生資助的評定分值,以統一的量化標準進行學生資助工作評定。在評定的指標體系中,包括學生家庭屬性、生源信息、家庭情況、特殊情況等指標的對應信息,按照家庭經濟狀況的不同程度進行區分。采用的評定標準是客觀可查數據,使評定結果有可比性,概念變成直觀數據,以期達到科學直觀的效果,避免學生因評選而產生消極情緒,凈化育人環境。
(二)引導學生培養遠大人生追求
輔導員要善于用通俗的語言講好科學理論,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學會感恩國家的和平與強盛。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明白,資助育人的幫助不是“天上掉餡餅”,是黨和國家為助力他們學習成長無后顧之憂的重要舉措。作為青年一代,大學生有責任和義務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努力成
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扎牢大學學習生活根基
大學生活是很多學生離開父母后的第一次群體生活,難免產生不適應,外化為生活不能自理、孤僻不合群、放縱娛樂、缺乏自律等現象。這需要我們從大學生個體的家庭、經濟、學習、人際關系、心理狀況等諸多要素出發,本著為學生排憂解難、維護他們合理利益的訴求和表達的初心,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情感關系。同時,先贊美少批評、先肯定少否定。資助育人工作除了緩解學生生活上的壓力,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呵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四)依托網絡平臺講好故事
小故事和小經歷富有感染力,易引起感情共鳴和產生情景代入感。輔導員隊伍目前正不斷趨向年輕化,青年輔導員由于和學生的年齡差距小,更容易與00后大學生產生共鳴,更容易講好小故事、小經歷。結合00后大學生網絡“原住民”的特點,青年輔導員依托網絡平臺,可在bilibili、抖音、QQ空間、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平臺做可視化的感恩教育,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00后大學生的目光聚焦到黨和國家的偉大成就上,聚焦正能量,使大學生懂得正確認識自我和感恩他人,引導學生向上向善,“潤物細無聲”。
(五)借力家長共助學生成長
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離不開原生家庭的教育,所以培養“00后”大學生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性格離不開家庭教育,尤其是留守孩子更需要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輔導員可以組織各類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游戲互動的方式開展。學校整合教育資源,構筑“家長—輔導員—學校”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體系,與學生家長保持常態化溝通聯系機制,尋求家長在家庭層面的協助,既能為資助育人工作找到依據,也能為學生獨立自主、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新生入學的資助育人過程中,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用愛心、細心、耐心來關注學生,用科學有效的技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用家校合作的借力模式,打造資助育人體系,從細節入手,活動化人,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大學生唯有智識是健康的、身體是健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心理也是健康的,才能真正做到“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才能真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擔當大任。
參考文獻
[1]黃建關,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04):81—85.
[2]辛自強,張梅,何琳.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12(05):66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