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強


摘 要:“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的教學論思想,是他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闡述在“教學做合一”理念指導下,結合筆者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做”字上下功夫,扎實課堂教學,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教學方式;探究學習;課外實踐;活動反思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歷程,“教學做合一”作為其中關鍵的教學思想,其既是引導學生生活的行為法則,又是指導他們學習的重要理念,講求以“學”指導“教”,以“學”促進“做”。在該理論模型中,“教”與“學”皆圍繞“做”為中心,進而通過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既可以啟迪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收獲成長。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這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一、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做”成效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作用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僅僅教會學生一些知識。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就像陶先生說的是“教授”法,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的學習中,沒有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凳子上云里霧里。這樣的教學方式,重教輕學,沒有考慮學生學的主體性,沒有把“教學做”統一起來,注定是低效率的。要提高“教學做”成效,改變教學方式是必行之策。
筆者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認識升和毫升》一課時,原來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課前搜集材料,精心制作ppt課件,課上讓學生看著ppt來認識升和毫升的單位,這樣的教學是單向性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沒有突出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對升和毫升的體驗不足,無法準確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改變教學方式后,教師課前先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從家里或到超市里搜集有關升和毫升的物品,寫好調查表,有條件的將物品帶至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退居二線,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來交流調查信息,在實驗中充分體驗1升和1毫升的大小,在生活中不同容量的器具的對比中培養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上述案例之中,學生作為直接主體,接受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但學習過程是主動而積極的,因此教師必須要開辟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路徑,才能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達成學習目標,并且從思維力、應用力、操作力等各個方向,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讓“教學做”的教育成效達到新時代人才需求的基本標準。
二、重視探究學習,開啟“教學做”創新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就是,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在“做”的活動中得到新的收獲。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從原來的單一接受式學習變成主動探究式學習,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的習慣正被逐漸養成。但在探究時應多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多關注探究的問題情境。問題往往是數學教學中的關鍵因素,而問題又大多來源于特定的數學情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設計并創設合適有效的問題情境,就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手段。一方面,情境可以突出問題的誘導性質,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廣闊的發散空間;另一方面,問題可以落實教學任務的根本目標,讓學生掌握應學的內容。例如:筆者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創設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情境,唐僧拿出三個同樣的西瓜,孫悟空分到第一個西瓜的1/2,沙僧分到第二個西瓜的2/4,八戒分到第三個西瓜的4/8,讓學生猜猜他們三人分到的西瓜誰多誰少?接著讓學生自己拿出準備好的三張一摸一樣的圓形紙片,先自己折一折、畫一畫,然后在小組內合作探究、交流發現為什么1/2、2/4和4/8是一樣大的,分數的分子分母有怎樣的變化,進而將其基本性質呈現而出。通過創設如此具備合作性質的情境,學生是樂于學習的,課堂氛圍也會更加活潑,效果自然會更加鮮明。
2.多關注探究的時間。教師應關注學生探究的整體過程,但要選擇合適的關注方法,一方面在時間上應合理分配,要對不同的學生予以不同程度的照看,另一方面要避免過多引導,否則會導致學生緊張、不知所措或者無法專注于探究之中。如某位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課時,布置了讓學生探究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一會時間就有學生舉手,這位教師就迫不及待的請其他正在探究中的學生停下來,傾聽最先找到答案的學生來交流,這樣的探究可謂是蜻蜓點水,留于形式,課堂上沒有給足學生探索的時間,這樣的課堂無疑是失敗的、無效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任意而為,必須要進行提前設計與思考,深入考察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容,進而設計合理的課程進度。
3.多關注探究的面。筆者經常參加一些校內外的教研活動,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當老師明確探究的要求后,教室內頓時像炸開了鍋,學生熱情高漲,教師一會這個組問問,一會又到那個組瞧瞧,可謂真的是走到了學生中去。但細細觀察,不難發現看似是全員參與探究,實際都是優秀學生“包辦”,學困生“袖手旁觀”。這樣的探究忽略了學困生的發展,課堂效果自然不容樂觀了。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究時,除了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外,還要讓學生在組內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能各行其責,各展其長,合作完成探究任務,形成集體的意見。從而,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實現互動發展、共同提高。
三、豐富課外實踐,拓展“教學做”途徑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做”不僅是“勞力”,同時也是勞“心”。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為學生規劃更多的課外實踐內容,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與社會之中了解數學,一邊觀察思考,一邊實驗操作,從而獲得更貼合實際的能力。
筆者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一億有多大》一課時,除了課堂上安排教學“說一說1億有多大”、“數一數1億本練習本需多長時間”、“量一量1億枚硬幣有多高”、“稱一稱13億粒糧食多重”四個環節外,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大數目的實際大小,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感,又安排了三個課外實踐活動“量一量1億步有多長”、“稱一稱1億滴水有多重”、“數一數1億滴水滴多長時間”(選擇一個完成),讓學生在課外完成。有的學生錄制了活動過程的微視頻,有的學生把演算的詳細過程記錄在紙上,有的學生還寫了活動的體驗收獲。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成長。
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打通課內外壁壘,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拓展了“教學做”的途徑,發展了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使學生向做“真人”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四、加強活動反思,積累“教學做”經驗
行知先生還曾做過如此比喻:教師自身的經驗可以作為“根”,而將經驗即興發散為知識則為“枝”,由此才能實現知識“嫁接”的過程,也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過程。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加強反思訓練,讓學生在活動過后,反思自身的表現情況,總結收獲的經驗與能力,進而扎根基礎,汲取更多的營養。
例如:筆者在《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交流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整理了關于數學轉化策略的運用技巧,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對應的問題:“剛才同學們的討論十分精彩,提出了很多運用轉化策略的方式,而老師將其進行了整理分類,我們來看一看這幅圖片,轉化作為我們解題時常用的策略,在運用時有哪些相似之處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運用擁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在反思中積累“教學做”活動經驗。《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以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能夠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生活教育就是“向著創造生活前進”的教育。我們的數學課堂只有堅持“教學做合一”,在“做”字上多做文章,讓教師教得精彩,讓學生學得扎實,才能成就活力課堂。
參考文獻
[1] 馬艷琪.讓"教學做合一"走進小學數學課堂[J].考試與評價,2018(1).
[2] 楊靜.運用行知思想,構建"教學做合一"的小學數學課堂[J].試題與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