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舉
摘要: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傳播越來越重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沉淀凝聚的思想文化精髓,其蘊含的優良道德品質、價值取向以及思想觀念在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借助新媒體立體發達的傳播能力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再上一個新臺階,是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思政教育
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以及思想觀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背景下并沒有過時,反而煥發出更加璀璨耀眼的魅力。高校承擔著為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輸送優秀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作為其人才教育的重要方面,對于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民族精神與氣節的培養僅僅依靠課本與教師的口頭說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一、新媒體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當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成果豐碩,與之對應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加強對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高等院校將傳統優秀文化在新媒體背景下注入到日常的思政教育當中,指導當代大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并落實到行動上。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首先是使當代大學生在人格、道德、思想方面得到正確的引導,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還利于豐富思政教育內涵,提升對于學生的吸引力。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一)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展現出新面貌、新氣象,尤其是在思政教育領域,傳統的上課方式往往還是單一的知識灌輸模式,師生溝通交流的機會不多,學生對于思政教育課往往缺乏興趣,而新媒體的引入打破了目前思政教育的沉悶局面,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教學效果與質量也得到明顯的提升,可見新媒體教學有效地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實現了高校思政課堂的自由化。
(二)從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師要認清當代大學生心理與智力的發展特點,如果還是將他們等同為中小學生去進行教育引導,那么思政課堂就會顯得模式化與被動化,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無法得到激發,課堂氣氛就顯得比較沉悶,新媒體課堂模式的引入使廣大學生得到了展現與表達自我的機會,優秀傳統文化借助這種形式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不僅有效地拓展了思政教育課的內涵,也有益于中華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承。
(三)新媒體引入高校思政課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由于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可避免會接觸到網絡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適度引導,去粗取精,使學生利用好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條件,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提升對于各類不良信息的鑒別能力,有效應對新媒體條件下思政教育課面臨的挑戰。
(四)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典型代表,除了在教育方面為高校師生帶來全新的課堂交流平臺,還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全新的變化,比如網絡購物、社交活動、游戲休閑等,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學校相關部門要對在校學生網絡的使用情況進行引導,避免時間與精力過度耗費在與學習無關的方面。
三、新媒體環境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
(一)高校思政教育目前只是作為新媒體技術應用的一個方面,要想充分利用發揮好新媒體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還需要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學習掌握有關新媒體技術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這樣做不僅有益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獨立思辨能力與政治思想覺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從根本上來看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傳承與發揚,把握與利用好新媒體這個有效的學習平臺,對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強勢發展的今天,新媒體進入高等院校的教學課堂中已經是大勢所趨,廣大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于新媒體專業知識用戶技能的學習,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還要對學生在新媒體方面的使用情況進行正確引導。與新媒體技術強大的傳播能力、實時性以及互動性相比,傳統媒體固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也要看到其具備了一些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如果能夠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機結合,那么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擺在各級高等院校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力推廣新媒體網絡課堂教育并不僅僅是一種理念問題,還需要從新媒體平臺體系的架構上下功夫,需要在硬件設備上給予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目前社會大眾對于新媒體在生活各方面的應用與推廣非常接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傳播更需要新媒體平臺的支撐,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突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思政教育課堂中,還有利于為其它科目新媒體教學推廣提供豐富的經驗。當然,如何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更好的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課題,除了新媒體平臺的引入,還可以從其它有益于思政教育體系完善與優化的方面去展開積極的探索。教育理念與技術的創新沒有止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多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涌現,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強自學能力,保持一顆“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心態。
(四)高等學校思政教育在采用新媒體技術的同時,還要注意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師資隊伍體系。日常的教師培訓工作要從專業知識與技能兩個方面入手:在思政教育課題選擇方面要盡量與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與積極性;同時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還要加強新媒體技術的學習,了解與掌握新媒體平臺的運行原理與方法,在此基礎上將新媒體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傳播有機聯系起來,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水平與質量。高校大學生要積極融入新媒體課堂中,與教師就相關課題進行溝通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高校思政課的最終目標并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將所學的內容積極融入自身的社會實踐當中,新媒體教學平臺的引入使師生能夠接觸到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實際案例,使思政課堂更加生動。除此之外,要重視思政課社會實踐環節的重要作用,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與公益活動,使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有機結合,強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逐步建立起高校思政課程的規范流程與體系。
四、總結
大學生是國家實現長遠發展與民族振興的巨大人力資源,高校思政教育承擔著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中華民族在經歷了五千年悠久的發展歷程后積淀了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中也煥發出新的活力,激勵著大學生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時代洪流當中。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高校思政課更加立體可感,而通過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轉化,最終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提升研究(課題編號ND2054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