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學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研究目的是通過對研究具體對象的分析、考察,歸納出教育規律,為傳統的教育實踐提供現實性的理論指導。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中對教育思想的研究我們通過實踐,認識到儒家思想的一些教育認知對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深刻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儒家思想;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是一門科學,具有規律性、可探究性。語文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是基礎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小學語文更是基礎學科中的基礎。離開了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個體受教育者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以這樣概括,小學語文教學是啟蒙教育中的敲門磚、傳話筒、接力棒。因為無論是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還是國家素質教育層次培養上,語文學科充當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地位與功能認知
1、從影響的對象來看,語文教學功能可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階段中仍屬于啟蒙教育,語文的個體功能指的是其學科能力對受教育者個體自身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這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與結構決定的,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滲透著教育者有意或者無形的價值審美取向。以上論述的稱之為語文教育的個體作用。
2、從作用的發展方向來看,語文教育可分為正向與反向作用。
語文教育的正向指導作用指代的是通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專業培養有助于受教育者個體個性發展以及有助于社會進步。負向功能當然就是由于教學過程由于錯誤操作和認知給予受教育者帶來的不利因素和作用。對于任何學段、個體,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教育困境,因此作為小學啟蒙教育,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教學問題,做到趨利避害、事半功倍,這是基于教學科學認知的結果。
3、從作用的表現形式看,小學語文教學分為直接功能與間接功能。
直接功能指的是基于本學科能力和素質的實際提高與應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當然包括“發音之美”、“書寫之雅”、“表述之達”、通俗的講,小學語文教學功能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拼寫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賞析能力。這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個體發展和學科性質與特點而設定的教學培養三維目標。間接功能指的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非預期設定作用。這種非預期設定作用指的是通過本學科教學,無形之中達到對受教學者不期而遇的啟發奠基作用,比如審美能力、價值觀取向,這種隱形的潛在功能一旦被啟發,將對個體以后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中國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概述
1、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主張“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的含義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權利是公平的,平等性的。反映在他的教育實踐中就是他的受教育者不分智力高下,不分貧富貴賤,孔子都會平等的對待其每一位學生。顏淵出生貧寒,孔子仍然是抱有一顆關懷的心態認真指導、啟發他,后來顏淵終于是學有大成,不負師恩。
2、儒家學派教學方法和原則方面
(1)寓教于樂: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最好的教師就是興趣學習、探索學習。孔子認為興趣與志向與學習的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認為只有源源不斷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習的能力與效果才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2)學——思——行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單方面的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生具有思考意識、質疑意識、創新意識、實踐意識。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出發點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在于回歸認識到教育的功能,即他已經認識到實踐對于學習的作用,孔子這種充滿辯證的哲學思想,滲透著教育培養目的理性光輝,他指導我們在教育中必須學會應用知識,以做到學以致用。
(3)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孔子著名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句話的大意是只有學生渴望獲得新知、渴望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時,教師才能介入學生的求知過程,引導啟發其學習。這種啟發式教學的閃光點不僅僅是啟發學生,關鍵在于何時啟發學生,這就是一個充滿探究式的一個教學過程,他暗喻作為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必須“適時擇機”出擊,這是一種教學智慧,是發揮教師引導性作用的表現,其還包含著探究式、主動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4)因材施教: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孔子主張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水平層次做出不同具體的教學策略與應對措施。
(5)藏息相輔: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學記》提出教學要“藏息相輔”,就是說課內學習要與課外學習同時進行,二者要互為輔助、相向而行。
三、如何科學實踐與應用孔子優秀教育思想
(1)關懷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當今社會教師會面對來自形形色色、不同水平的學生。新形勢下的“有教無類”個人認為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以平等、平和、仁愛的心胸和氣度來從事教學。教師本能的喜歡和欣賞學習勤奮、才思敏捷的優生,而對于那些學習習慣不好、反應緩慢的后進生不大重視和關心。實際上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更應該給與這些學生以心靈上的關心和關注,他們或者由于個性差異、家庭原因等在學習上顯得相對緩慢,但是教師必須有一顆包容之心、仁愛之心,對其在學習生活等細節上給以關愛。教師在與其交流過程中,語言應格外展現寬厚、仁愛,不能使用刺激的語言,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孔子的“幼教無類”思想,真正體現了教育的關懷性、人文性、滲透性、可塑性。事實上,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其首先一點,它的特殊性在于其是人,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學生都是非常單純可愛的受教育個體,教育者給他們什么樣的關愛,其必將回報什么樣的答卷。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不放棄每一位學生,對學生必須抱以希望、關心,而且是持續不斷、潛移默化的滲透。
(2)適當適時應用與選擇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有利于教學發展的策略。第一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學”。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調動自己的教學智慧,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材編輯方面,應該選擇有利于激發小學學生學習的語文素材,做到全面、實際、實用、這樣才能最大化的激發小學學生的語文求知欲、學習欲。
作者簡介:
張映霞,山西省汾陽人,1983年10月出生,中小學二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基礎學科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