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朱思豪
摘要:人體裝飾是伴隨著人類發展進程的一項重要文化現象,世界各國各地的人對紋身都持有不一樣的態度,不同的時代也賦予了它不一樣的色彩。紋身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其造型和種類也多樣豐富,外形上它們不單單只有幾何形狀,還有異形和象形,圖騰文化上的圖案裝飾紋樣也開始從最常見的動物紋慢慢發展成了規則化、秩序化的紋樣。隨著時代的更迭,科技的挾持,審美意識的不斷融入,人們越來越重視不同視覺傳達紋身的圖案風格,并且將自我的信仰與情感注入在上面,從而使得紋身的意義也變得多種多樣起來。
關鍵詞:圖案裝飾;圖騰文化;審美意識
一、國內紋身的發展背景
在中國古代,紋身是作為一種刑罰的手段而存在的,史稱“墨刑”。由于紋身的墨跡隨著時間會逐漸退成藍色或者青色,后來也逐漸有了雕青,刺青、刺字、札青、點青、鏤身等等叫法。接著在宋代刺青掀起了一股熱潮,從士兵到官吏到武將到平民百姓,不論階層、行業、年齡、門第,乞丐僧道、販夫走卒、士庶公卿,乃至于皇家宗室都比比皆是紋身者,詩歌,繪畫都可以紋在身上,宋代的紋身文化也被推向了中國古代的最高水平。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后,人們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影視信息轟炸,其中所有黑社會和不正當職業的人都有紋身,導致紋身在積極方面的因素提及的越來越少。雖然現在還有一部分中國人對紋身持有偏頗之見的態度,但是這一現象已經正在慢慢改觀。
二、國外紋身的發展背景
日本紋身在世界上也是名聲大振,它不僅承載了日本獨特的文化藝術,還將其東瀛藝術發揚壯大了出去。當歐洲國家和日本開始了貿易往來,日本的紋身也因受到了他們的狂熱追捧和青睞越來越廣為人知,成為了現代紋身的發源地,日本浮世繪藝術也因為紋身技藝的提高而廣為發展。
在西方國家人們對紋身的接受度要比東方寬容許多,以美國為例,紋身起先是用來辨認在戰場上戰死后士兵們的尸體,而后經歷了獨立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的大爆發后,美國人民的獨立意識崛起,他們將紋身作為自己情感宣泄和自由信念的寄托,紋身在美國越來越受大眾喜愛,美國成為了紋身的集成者和推動者。
三、紋身圖案的發展與演變
紋身機的誕生極大程度上讓紋身圖案也不斷地推陳出新,給紋身圖案設計注入新鮮的血液,紋身圖案的色彩設計也不再只有原先的單色色彩。
正如保羅·蘭德所言:“設計是形式與內容的結晶,是一個想法的實現和獨特的表達。”[1]過去紋身圖案一般采用寫實的素描風格人物、圖騰紋樣、簡單的線條或字體以及一小部分復雜的線描紋身圖案設計中,而現在紋身圖案的設計風格不計其數,首當其沖的就是老傳統風格,這類的紋身又稱日式傳統,它們的內容往往是由鬼面般若、海浪櫻花、武士藝妓等日本本土元素構成一整個大面積的畫面,所以這一風格的紋身傳承了浮世繪的風格,大塊圖案的面積,構圖飽滿。相比于老傳統,新傳統風格紋身更加重視了透視結構、色彩變化、明暗對比,配色方面也沒有老傳統那么沉悶,以老傳統為基礎,新傳統在圖案上加入了更多細節上的刻畫。
再來是School風格的紋身圖案,School是來自西方的一種經典風格,俗稱美式傳統,Old School的明顯特征都是用粗黑均一的線條做為圖案的外輪廓線,用色簡單,色塊大,圖案面積小。而新式美式紋身的New School在色彩方面走向了漸變色,并且大量地使用高亮度的色彩,圖案的主題也更加豐富有趣,通常是經過改編的動漫人物,擬人化的商品或動物,多數帶著夸張與諷刺的意味。
四、結語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紋身更是一種表達自我與寄托情感的方式。多數紋身師都有自己的個人網站,也有部分紋身師或者紋身者會建立論壇,還有一些紋身工坊有自己的店鋪網站同時也培訓紋身師。
正如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里說到,“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歷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2]雖然還很多人對紋身還是帶著有色眼鏡,一些國家企業也規定不聘用身上有紋身者等等針對紋身人員的職業要求。不過近幾年來紋身也漸漸從地下的小眾文化搬到大眾視野下來,紋刺協會的成立,紋身行業的正規化以及越來越多地方每年還會舉辦紋身展覽,大眾對紋身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廣,相信在可見未來的紋身藝術將邁入一個自由開放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保羅·蘭德.設計的意義[M].王娛瑤,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P3
[2]?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楊成凱.廣西美術出版社.2018.P44
[3]?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程天富.黎族文身新探[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5]?董岳,趙晨序.云南傣族文身設計研究 ─以設計特征、分布規律為切入點[J].裝飾.2017(01)
作者簡介:鄭偉,1997年1月出生,女,漢族,福建福州,福州大學,19級在讀研究生,設計學,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