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紅色文化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進步性。通過不斷完善和整合古今中外先進的思想理論,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對其進行科學理性的評價極為必要。本文對紅色文化的演進和發展做出分析并加以評價,并闡明其對于現實產生的啟示。
關鍵詞:紅色文化;演進與發展;以人為本
一、對紅色文化演進與發展的歷史評價
中國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整個發展歷程,在其指導下,中國社會穩步向前發展,人民切實利益得以有效保證。對紅色文化進行科學而客觀的評價是對其作用的真實肯定,是強化其對于中國社會發展指導作用的重要途徑。作為見證黨和社會發展的特有中國文化,當代大學生應積極響應習近平的號召,將其學習、傳承和利用好。
(一)推動中國社會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伴隨著紅色文化的產生,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洗禮下,其不斷成熟并彰顯出巨大的指引作用,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強的凝聚和組織動員效果,在其引領下,革命取得勝利,新中國得以誕生。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社會矛盾有所變化,黨適時對紅色文化加以創新,使其在國家建設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引力,并隨之產生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中國社會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十八大召開至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是在思想文化層面表現出日益嚴重的矛盾,為此,黨中央充分肯定了紅色文化對于培養人才、增強文化軟實力、保證社會安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并作為文化建設重點內容加以重視,以加強民族文化自信心[1]。
回望歷史可以發現,紅色文化貫穿于黨領導廣大人民進行戰爭并取得民族獨立的整個歷程中,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探索和發展中也顯示出強大的時代價值,更在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發揮巨大作用。雖然中國紅色文化充滿了艱辛和曲折,可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不屈而堅強的民族,在面對困苦和挫折時能以超強的凝聚力和熱情積極應對,在世界面前展示出不屈不撓的精神,充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論中國發展到何種程度都不應忘記過去所走過的路,不忘初心,而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就是黨和群眾需要始終堅持的“初心”。
(二)見證了“執政為民”的歷史實踐
中國文化的演進與發展承載著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史,見證了“執政為民”的歷史實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建立在聯合工人和農民的基礎上,正因如此,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土地革命,保證農民利益;合作運動,生產生活問題得到解決;發展義務教育,提升人民文化水平等。本著“執政為民”的理念展開工作,在政治、經濟、生活、法制等方方面面都實現了高度發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切實為群眾謀取福利,得到廣大群眾高度認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對于人民利益的謀取以物質、精神等不同形態體現出來,并將在歷史中加以銘刻,為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
(三)形成了中國道路
進入21世紀,中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中國道路”在世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尤其在西方國家,其已成為指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代名詞。在中國看來,并非如此,如今所取得的成效不光依靠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其前后階段的持之以恒才是中國道路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任何現實的成就都需要前人的經驗和成果作為基礎。
一段時期以來,紅色文化與中國道路的形成相伴左右,共同發展進步。初始階段,由于對馬列主義的內涵理解不透徹,對中國實際把握不準確而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失敗告終,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在失敗中進行總結,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經過一番艱辛,終于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隨后,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明確了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為中國道路打下基礎。經過文化大革命摧殘的人民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正式開始了改革開放探索,取得了國家的富強和經濟進步,形成了中國道路。在整個過程中,紅色文化給黨和國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使國家的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二、紅色文化發展對于現實所產生的啟示
在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中,紅色文化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完成了向自覺、自信、自強方向的轉變,在推動紅色文化發展中,共產黨積累了相當寶貴的經驗,對現實產生深刻的啟示。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吸收了人類創造的精髓,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遵照的權威理論。在紅色文化發展當中,馬克思主義為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中國革命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實踐性,成為紅色文化能夠科學發展并且壯大的理論基礎和強大動力。從本質上說,弘揚紅色文化就是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不論何時,紅色文化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必須將其堅持到底。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奮斗目標
紅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始終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在精神層面,紅色文化指導人民群眾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秀精神品質,讓人民充滿勇氣與信心面對自己的生活。在經濟領域,人民精神世界得以豐富,各種商品的需求量得到提升,市場經濟發展良好。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民當家做主,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當中,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使人民成為紅色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2]。
結論
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并隨之創新和進步,只有不斷學習、總結才能使之進一步發展,堅持馬列主義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時俱進,進一步增強其時代性和生命力。當代大學生應該做好紅色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傳播者,并使之成為今后學習和工作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周艷紅.中國紅色文化演進與發展的歷史評價和現實啟示[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040(002):P.35-39.
[2]林琳.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培育探論[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3(002):131-134.
作者簡介:儲振宇,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安徽省六安市;學校: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學歷:專科;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