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武
摘? 要:作為小學數學新課標“十個核心素養”之一的“幾何直觀”,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需要重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幾何直觀”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幾何直觀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1-0117-01
幾何直觀素養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感知幾何圖形的能力,還要建立抽象與具象的聯系。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的幾何直觀素養呢?
1.對幾何直觀素養含義的理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修訂時提出了十個 “核心概念” ,其中新增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課標對幾何直觀的解釋—“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對于“圖形”的理解是“由外部輪廓線條構成的矢量圖,即由計算機繪制的直線,圓,矩形,曲線,圖表等”。“它是局限的可識別的形狀”。因此,對含義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畫圖策略或數形結合。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思維由形象思維(即直觀表象)到抽象思維。這過渡期間需要依托直觀事物。
2.培養幾何直觀素養實踐探究
達芬奇說:“理論是軍官,實踐是士兵”。唯有實踐出真知。理論上對“幾何直觀”深入了解了,而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最有效?
(1)借助多媒體,讓“直觀”可遇
印象深刻的一節課:參賽老師在任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83 頁《周長》,課伊始,創設小明三天跑步的動畫情境:
第一天(動畫出示:從操場起點跑,跑到操場里頭直接到達終點,結束后)
師:跟你想的一樣嗎?誰來說說問題出在哪?
學生紛紛各抒己見(該圍著操場的邊跑)。
師:那你到上面指一指,他應該沿著操場的哪跑?
生到上面指。
師:應該圍著這條黑線跑,這條黑線叫做操場的邊線,小明應該沿著操場的邊線跑對嗎?
生:對。
師:剛才小明跑到操場的里邊去了,看來小明沒理解爸爸的意思。
第二天又開始跑了(動畫繼續展示跑步),這回是沿著邊線跑了嗎? 第三天(動畫跑步情境):
師:我們一起看看,第三天小明做到爸爸的要求沒有,如果做到了,大家給他鼓鼓掌,表揚他一下。
師:是沿著邊線跑嗎?跑回到起點了嗎?從你們的掌聲中我知道了小明這次跑對了。誰再來說一說,第三天小明是怎么跑的?
生:沿著邊線跑一圈,又回到起點。
師:對,一圈,我們數學上也叫一周(板書:一周)。沿著操場邊線一周的長度就是操場的周長。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周長(板書課題:認識周長)。
原本抽象的“周長”概念,通過動畫“直觀”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孩子面前。通過一次次直觀“犯錯”,讓學生對概念的本質含義一步步“了如指掌”,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快,準”。如此形象的直觀方式,是每位一線教師的“可遇”。這就需要教師始終保持“研究”的心態,對幾何直觀素養有清醒的認識和有策略的培養意識。
(2)借助學具,讓“直觀”顯而易見
幾何直觀,與以往最大不同在于提倡教師教授學生某個知識點時,需要一個承接物,這個承接物就是“直觀”的實物或“直觀”的表象。數學家克萊因認為,“數學不是依靠在邏輯上,而是依靠在正確的直觀上,數學的直觀就是對概念、證明的直接把握。”可見,精彩的課堂都是學生動手多,教具學具多的課堂。也正因為學生參與了,“直觀體驗”了,對知識點的把握更容易。
印象深刻的另一節課:《面積》。在學生通過“摸一摸”書本、桌面等實際物體的面積之后,探討比較面積的方法。除了觀察法、重疊法,主要引導學生知道用小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是最合理的。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準備每個小組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若干個,并準備大小相同的長方形若干張。在這一系列的學具教具準備之后,學生從動手操作中,“直觀”地感知用長方形做為面積單位最合理(不留空隙)。
當然,這樣一節課需要花費教師較多的時間精力制作學具。適當時候,讓家長參與,省去時間和精力。市面上銷售的配套“小學數學學具”,某種程度上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
(3)借助身邊資源,讓“直觀”無處不在
常言道“生活即語文”,同理:生活即數學。除了借助多媒體,借助學具以外,“懶惰的智慧”告訴我們,需要從身邊的事物找教學資源。
教師節過后,可愛的孩子們送了好些花過來。正準備上10以內加減法。看著桌面上的花,突發奇想:為何不拿花兒當教具?于是精選了需要的顏色相同和不同的幾朵。課上,教師導入:這是大家送老師的花朵,請看老師左手邊有幾朵花,右手邊有幾朵花?我現在把它們放在一起(做合并手勢),一共有幾朵?你會列式嗎?數一數你算對了嗎?此時的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非常集中。這樣的做法即讓學生明白加法的意義,又直觀看到加起來一共有多少,即算得對不對,對算理的把握是否準確。
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數學書本,可以用來認識面積和周長,度量長度(認識厘米。毫米),更可以用來認識圖形。可見,身邊的教學資源用得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達到“直觀”的目的。如今,許多課堂都會出現“找找身邊的規律”“找找身邊的圖形”“找找身邊的數字”……旨在讓學生不覺得數學是枯燥無味,而是“直觀”存在的。
不同的學習內容需要教師不同的“直觀”方式,更多時候是教師“多管齊下”,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幾何直觀”。有經驗的教師,一節課便能看出教師的用心及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對課標的解讀程度。每節課“多管齊下”見效“幾何直觀”,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結合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有選擇性地進行幾何直觀。做數學的有心人,成為會教數學的“直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