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平乾
摘要:我國目前的農村文化發展水平還沒有跟不上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主要是抓文化建設的力度不夠,文化隊伍不穩定等。為了使文化建設和經濟平衡發展,應增強鄉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不斷提高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其素質和努力探索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新方法和新載體,使廣大群眾在經濟建設中有獲得感同時還要在精神文明建設有幸福感。
關鍵詞:農村;基層;文化;務工;投入;配置;激勵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現代化建設使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我國的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貧窮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農民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的農村文化發展水平還沒有跟不上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顯示出廣大農村群眾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在文化生活上卻是空虛與迷茫的。
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領導對文化不重視,重“財”輕文
目前縣、鄉基層領導“重經濟輕文化”的意識極為普遍,因為文化建設產生的效益是長期的“無形”的,它只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近期內表現的“效果”是不明顯的,所以有些領導認為“為官一任”,文化工作短時內難以“造福一方”,所以文化工作可有可無,或者說是不做“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事。在各種“文山會海”中提及文化工作卻是少之又少,文化工作不僅不列入基層的中心工作,上級督促檢查也少,承載文化工作的鄉鎮文化站平時都是“閉門謝客”,絕大部門的圖書、文化器材都是蒙塵于書架上、倉庫中,有檢查的時候就派人突擊擺擺圖書,打掃打掃衛生,臨時“制造”圖書、器材的借出登記記錄等應付檢查,好像躺在棺材中腐朽尸體的靈魂被無數次強奸了。鄉鎮工作繁雜多樣, 除自身工作, 還要完成上面各層級包括縣職能部門分派下來的任務, 這就造成鄉鎮干部疲于應付的局面,對于“可有可無”的文化工作自然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二)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偏低,隊伍不穩定
基層文化專業隊伍是鄉村文化建設靈魂,是引導者,這支隊伍需要是專業水平高,思想素質過硬的人員組成。可是目前的鄉鎮的文化工作基本上都是依賴鄉鎮的文化站長一個人在“孤軍奮戰”,而且這些文化站長大都不是專業人員,多數是由于文化站沒有專業的人員而從其他部門“借”到文化站的,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比較困難,指導培養農民開展音樂、舞蹈、戲曲等文化活動更是力不從心或者說做不來的。有的鄉鎮文化干部大多數更是身兼數職,文化工作則多半是“兼職”,他們大部分時間是為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而“疲于奔命”,文化工作反而成了“副業”嚴重影響了文化站工作的開展。
(三)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貧乏、形式單一
新時期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的工作模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影響了鄉鎮文化工作的開展。一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在客觀上造成人際關系的疏遠,集體生產時田間地頭即興文化活動消失了,一些“農村文藝人”失去了生長的“土壤”和發展的“舞臺”,有文化專長的人才越來越少,在集體勞作中成長起來的有熱情、有能力的農民文化活動領頭人也越來越少。另外,農村年青人走出農村外出務工不斷增加,也給鄉村文化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正在走向城市的年青人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逐漸接受城市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會去關心、關注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這樣注入鄉村文化建設的血液也不斷的減少。二是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從事文化活動人員要求的報酬也越來越高,使相關文化活動開展越來越困難。在鄉村文化匱乏的年代,群眾參加文體活動是才藝的自我表現,有很高的自豪感,而參加的活動全是自愿的免費的。而當今不論什么活動要求群眾參加的需要支付群眾報酬。所以受財力和人員因素的制約,在鄉村開展的文化活動也非常有限,內容也單一,一般只是配合業務主管部門開展一些山歌、廣場舞比賽,或是放一場電影,其他群眾自主開展的、即興表演的活動不多。三是群眾自我提高的意識不強,許多群眾農閑之時寧愿參加一些不需腦力的、興奮度較高的娛樂活動,如打打麻將或者摸牌賭博,也不愿意看書學習技術,或開展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村里的“農家書屋”幾乎都是無人涉足,所以農村一些舊的社會風氣如出賭博、偷盜等又陳渣泛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四是有線無線網絡、有線網絡電視正走進千家萬戶,電視、電腦、手機等各種電子產品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娛樂功能強而逐漸成為主導力量。相反以地方戲曲、小品、民族舞蹈、民間工藝為代表的農村傳統文化形態日益被邊緣化,傳統的報紙、書刊及文娛活動在社會洪流中逐漸遭到了冷遇。
(四)基層文化站建設位置不合理,設備被挪用
鄉鎮文化站肩負著鄉村文化的組織者、輔導者和培訓者的使命,是發展、繁榮農村文化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主陣地。近年來在鄉鎮一級都建設了文化站辦公樓,配置了電腦等電子圖書設備,文化站的“家底”是非常豐厚的,但有的鄉鎮文化站辦公樓建設位置不合理,有的建在鄉鎮政府大院內,有的建在遠離“繁華”集鎮中心的地方。建在鄉鎮政府大院的文化站很多僅僅是掛個牌,而整棟樓而被改造成了鄉鎮政府的其它辦公室,文化站完成被占用了,在農村,村級文化綜合服務中心也是成了村委的辦公場所。建在遠離集鎮中心的文化站即使不被占用,也是缺乏管理人員,長期是“鐵將軍”把門。另外,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對于群眾來說政府大院就是“衙門”,設在政府大院內的文化站更是“衙門”里的一個職能部門,沒有群眾無事上“衙門”看書學習的,因此文化站內比較實用的電腦等設備則被挪作它用。
二、加強鄉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增強鄉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
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和戰略意義上重視文化發展,在城鄉、在基層、在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動力和凝聚力,文化成為發展經濟、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產生了現實、深遠、持久的影響。但是對于鄉村文化相對滯后的現狀,應引起各基層組織的高度重視,要把提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中心工作,確定工作任務,量化考核,獎優罰劣,要有像抓經濟建設工作那樣的決心來抓文化建設,形成“兩條腿走路”,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齊頭并進、共同繁榮的喜人的局面。
(二)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
一是加大鄉鎮文化站經費投入,財力支持是對文化建設最大的支持,縣、鄉鎮應將文化建設納入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力爭將文化建設的經費列入縣級的財政預算,以擺脫因鄉鎮財政困難而減少對文化站的經費投入,規定每年文化經費投入的最低線,保證業務活動的正常開展。二是不斷完善鄉鎮文化站設施建設,通過置換或租用的方式把鄉鎮文化站設在人流密集的集鎮臨街的地方,農村的農家書屋要設在中心屯或群眾集中的地方,做到真正面向群眾。適當減少傳統圖書的投入,增加音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投入,把電子閱覽室建設延伸到村,甚至到中心屯,以增加群眾閱讀與學習的興趣。三是增加鄉村文化藝人的從業補助,目前鄉村文化藝人在演出時的補助并沒有標準執行,有關單位在發放演出補助時也只是參考一般的務工標準100-150/天·人發放,按他們的訴求“工作一般在晚上,而且很有藝術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勞工”。所以適當增加鄉村藝人的演出補助,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才能激發他們振興鄉村文化的熱情。
(三)不斷提高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其素質
一是增加和穩定文化專職管理人員。根據轄區內的服務人口數量、文化站的規模和工作量,配足專職的管理人員,真正做到定崗定責,專司其職。二是以多種方式吸引和使用有各種專業技能的文化人才。基層文化專業技能人才可以實行聘用制,可按文化站的需要有選擇的聘用專業技能人才,按需去留。也可選聘當地中小學、或社會上有特長的人員作為文站編外輔導員,為做好本轄區的文化站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鄉鎮政府和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鄉鎮文化站專管人員的培訓,強化他們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及業務素質。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一是管活鄉鎮、村屯農家書屋。首先要配置好的書刊資源,配置一部分內容簡單明了貼近農村的農業生產、家畜養殖、花卉栽培、醫療保健、文化休閑等實用技術方面的圖書、期刊和報紙等資料。其次,要配置好的文化管理人員,力爭配置文化水平較高、坐得住管理人員,要能從圖刊采購、借閱、導學、信息反饋等提供服務,可以選聘農村退休老教師或住村老師兼作農家書屋管理人員。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文體活動。可以以鄉鎮文化站牽頭,在同一縣域內各鄉鎮輪流作為東道主,堅持每季度開展一次鄉鎮單位職工或農民文體活動比賽,增加單位間的聯系和職工群眾間的交流;結合春節、五一、國慶等法定節日,興辦各類活動,如:春節時各鄉鎮舉辦迎春文藝匯演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活動,在山歌基礎較好的村屯舉辦山歌擂臺賽,五一節舉辦鄉鎮廣場舞大賽,國慶節時組織開展中小學生文藝匯演、書畫、攝影展覽等為主的文化藝術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和活躍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體活動的開展。
(五)努力探索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新方法和新載體
一是繼續組織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的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農民道德協會、農村民間文藝團隊等農村文化新載體的扶持建設力度,依靠民間力量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娛樂自主服務能力,常年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制定獎勵政策,鼓勵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創作更多體現時代特征和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四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名錄,通過發放補貼等形式,充分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使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活態傳承、活態保護。五是抓好地方傳統戲曲文化的挖掘研究傳承工作,組建傳統戲曲業余自樂班等演出團體,并在登記注冊、資金扶持上給予鼓勵和支持,努力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弘揚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