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 要:小學教育中,勞動與技術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較為緊密的學科,不僅要掌握好勞動技術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利用理論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更好地將知識發揮出最大作用。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技巧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 勞動與技術? 動手能力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在開展小學勞動與技術這門課程時,就要更加區別于其他的純理論的課程,積極引導孩子的動手實踐行為,不斷增加實踐環節,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實踐環節,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和感觸,也能引發他們更多的思考,能夠在動手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品質,既動手又動腦,鍛煉了動手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授課環節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動手環節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激發學生參與動手實踐的興趣
對學生進行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育中,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并不是一來就有的,而是需要后面慢慢培養,慢慢指導。首先是可以利用好的勞動作品去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本上看到的圖片能夠通過實際動手完成操作,得到成品,這樣的吸引力對學生還是很大的。另外一方面是優化實踐的過程。勞動技術的很多活動會比較復雜,有時候學生有興趣也不能夠很好地進行實踐操作,因為操作起來較為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對實踐起來的任務進行拆分、指導,讓學生一步一步來,有一種目標感,缺乏目標會讓學生覺得比較遙遠,連動手的想法都會被打消。
例如:學習相框的制作課程時,學生可能會對相框的理解比較單一,就是簡單的一個正方形或是長方形的框架,制作出來的東西也會較為單一,趨同化,這時候教師可以加以指引,讓他們嘗試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邊框、不同的配飾。通過這樣的提醒去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有了成品,也會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從而對動手實踐更有興趣和信心,在今后的實踐環節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和有所期待,這樣就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培養學生參與動手實踐的思維
勞動與技術課程中,理論知識是一樣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只是按照課本上的理論操作去實踐,沒有個人的創新,只是做到了基本的將東西做出來,這樣的效果是不好的,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指導,教會學生從課本的理論知識出發,但是又不局限于理論知識,引入自己更多的思考,學會去創新,去想象更多能夠修飾作品的方面。教會他們獨立思考,在動手環節遇到問題如何去有效解決,不能局限于課本的知識,因為動手環節會遇到各種突發問題,并不是所有情況書上都有講解,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去摸索,去不斷發現,從而更好地突破自己,培養出自己的思維,以后遇到類似問題能夠很好解決。
例如:在介紹植樹相關內容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到義務種植基地,讓學生切實感受種樹、澆水、修剪、照顧一棵樹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這個過程學會思考怎樣更好地照顧好一棵樹,怎樣去合理分配好照顧樹苗的任務。這樣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在今后遇到類似的情況,學生的這種思維優勢就會凸顯出來。
三、指導學生開展動手實踐的活動
小學對于勞動技術的安排是較少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光靠課堂的時間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課后的活動輔助進行,因為學生對于一件事物也缺乏堅持的品質,所以需要布置一些課后實踐活動來督促他們對于動手能力的培養。開展各種各樣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較強的動手能力,還能豐富他們的課后時間,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后的時間是十分充裕的,要很好地利用起來。可以通過對不同的小組進行分任務實踐,讓他們能夠互相合作,在合作中互相學習、互相督促,不斷養成勞動精神。如果學生在實踐過程遇到問題,教師要耐心講解,因為學生初次接觸,難免存在問題,耐心解釋后能夠激發學生堅持下去,不加以正確引導容易讓學生中途放棄。
例如:課后可以讓學生制作紙飛機、縫沙包等,初次動手不熟悉的話也可以讓家長指導,這類型的勞動成果對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孩子可以用做好的紙飛機和縫好的沙包去和小伙伴進行玩耍,玩自己制作的東西還能與朋友分享也是一種值得驕傲的事情。這樣就將勞動與技術很好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孩子也會更加熱愛,積極參與這樣的實踐活動,就能夠很好地實現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目標。
總之,在勞動與技術這門課程的開展中,教師的教育觀念要以學生為本,熟悉和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一步一步進行指引和培養,這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堅持以優秀作品對學生進行興趣的培養,再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培養出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最后通過更多的課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培養,不斷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發現問題,并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