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引博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拓展教學資源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文章立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通過聯系實際生活、深入挖掘教材、加工改造教材、有效整合課程四個方面來拓展數學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拓展策略
課程資源指的是應用在教和學活動中的各項資源,包含了數學課程中的目標、設備及材料、內容來源和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資源。豐富的課堂資源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中拓展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聯系實際生活,拓展教學資源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對學生進行教育,實現就地取材。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教學輔助工具,拓展教學資源。認識長方體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擦,還有教室里的黑板等;認識圓柱體時,觀察喝水的杯子;認識球形時,觀察籃球、乒乓球等;認識正方體時,觀察魔方、粉筆盒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具體的物品讓學生認識圖形,并對圖形進行區分。借助生活物品拓展教學資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認識圖形,還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還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知識。
二、深入挖掘教材,拓展教學資源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結構,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立足教材拓展教學資源。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節課時,要先明確該部分的內容結構,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面積,面積的單位有哪些,知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學會解決問題。鑒于此,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做好充足準備,深挖教材內容,拓展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拓展長度單位、體積單位,讓學生能夠區分面積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不同,同時講解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在計算面積單位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為學生挖掘更深的知識點,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計算墻體面積,并將其拓展,讓學生計算粉刷一面墻需要多少錢。通過拓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以此來達成教學目標。
三、加工改造教材,拓展教學資源
教師不僅要基于教材內容教學,還可以對教材進行加工改造,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展教材內容。但是,教師在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內容的難易程度,不能因為難度大而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要立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改造。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這節課時,教師要基于教材內容讓學生理解升和毫升的轉換,明白單位適用于哪些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加真實地理解升和毫升的用法。在讓學生明白升和毫升的用法及轉化之后,教師可以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教材內容的加工改造。教師告訴學生人體每天需要大約2升的水,讓學生明白單位升主要是用來形容液體劑量的,并讓學生觀察家里的汽車每天需要消耗多少升汽油,生病時打點滴的藥量是多少毫升等。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改造,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這節課的內容,學以致用,通過拓展教學資源,完成教學目標。
四、有效整合課程,拓展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來達到拓展教材資源的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喜歡數學,利用新的教育技術拓展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整合課程,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課件的創新開發。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圓”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整合圓的認識、半徑、直徑、圓周率、周長及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知識點的整合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重點內容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與圓有關的數學知識。然后,教師讓學生將整合后的知識點應用于實際的問題解決中,如計算圓形操場的面積和周長。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整合數學知識時,可以將與圓有關的知識和計算作為整合的重點,讓學生對與圓有關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利用多媒體進行資源整合,可以給學生展示與圓有關的更多的課外知識,達到拓展教材資源的目的。
五、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標準》,把握好相應的度,善于提煉,通過多種方式拓展小學數學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要擁有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姚亮.拓展材料資源,開展數學實驗教學[J].江西教育,2019(3).
[2]羅廷平.拓展優質資源,轉變數學教師教學行為[J].科技視界,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