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爽
摘要: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由此可見,朗讀已經成為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要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通過朗讀入情入境,加速與文本的融合,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本的韻味,體會作者的感情。為了讓學生讀出精彩、讀出效率,文章從兩個方面做出一些探討,以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閱讀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到語文課堂中,使語文教學盲目追求華而不實的課堂效果。喧鬧過后,我們發現語文教學沒有本質的改觀,于是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讓語文教學回歸本質的理念,朗讀就是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主要體現之一。
一、激發朗讀興趣
興趣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基于興趣的課堂教學,才能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朗讀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興趣是一條不能繞過的捷徑。在教學中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
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韻味,這是朗讀的最高境界。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比較弱。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直觀性的優勢,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朗讀情境,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讀出作者對秋雨的喜愛之情。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在朗讀過程中他們很難穿過語言文字的障礙想象其意境、領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從而影響對課文的深刻理解。為此,教師利用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朗讀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秋日私語》,并展示黃色的銀杏樹葉、紅色的楓樹葉,以及如絲的秋雨飄落在街頭的圖片,在音樂、圖片的刺激下,學生迅速融入課文的意境中,帶著對秋天的喜愛、向往,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富有感情地朗讀,使他們身臨其境般地走進文字描述的畫面中,從而領悟作者的內心情感。
2.多形式朗讀
朗讀是一種表達和思維的綜合活動。單一的朗讀方式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影響朗讀興趣。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多形式朗讀,如個體朗讀、小組朗讀、全班朗讀、跳讀、范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朗讀中調動口、耳、眼、心等多感官參與,從而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升閱讀效果。
例如,教材《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描寫老屋幫助別人的故事,贊美了老屋的愛心和善良的品質。由于故事中涉及的人物較多,如小貓、老母雞、小蜘蛛,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角色互換體會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質,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朗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深化對主題思想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教材《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朗讀,這四個小組分別代表春、夏、秋、冬,讓學生在分組朗讀中感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特點,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與課文展開對話:你最喜歡小興安嶺的哪個季節?為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朗讀感悟,選擇喜愛的季節,并概括喜歡的理由,讓朗讀教學展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他們的閱讀實踐。根據這一理念,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發展個性,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感受文本的寫作特點和語言魅力。
二、加強朗讀指導
朗讀是一項基本功,為了夯實這項基本功,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加強朗讀指導。
1.讀準字音
讀準字音是朗讀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對于低年級、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漢字積累不足,他們在朗讀中經常出現讀錯字音的現象。為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為生字注音,并將一些多音字、多義字等容易讀錯的漢字收集、整理起來,減少錯誤,提升讀音的準確性。另外,教師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讀音的互評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做好停頓
適當的停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加速他們與文本的融合。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范讀、帶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掌握好朗讀速度。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標點符號,按語法停頓的方法進行訓練,根據標點的不同作用讀出合理的停頓。
3.讀準語調
語調是作者情感變化的體現,只有在朗讀中掌握好語調,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對于遲疑、深思等情感應該用平穩的語調,對于驚訝、疑問等情感應該用由低到高的語調。唯有如此,才能在朗讀中抓住讀者的心,增強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鳴。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朗讀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魅力,為他們的語文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強語言感悟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要重視朗讀教學,精心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讀出精彩、讀出效率,使語文教學在朗讀中精彩無限,魅力四射。
參考文獻:
[1]黃宏桂.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