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登玉
摘 ?要: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中,高中物理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學生通過有效的高中物理學習能夠獲取基礎的物理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而要想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還需要以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學作為動力和支撐。所以,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組織課堂活動、開展實驗活動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提升高中物理教學實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提升;高中物理;教學實效性;路徑
受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過去部分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卻只能被動地接受,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嚴重的束縛,整個物理教學也變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對此,廣大的高中物理教師應當徹底擺脫傳統觀念和思想的束縛,從物理學科特性出發來展開探索,以運用創新型的方法和策略,從而真正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實效性。
一、革新教學理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和行為的指引,只有實現教學理念的革新才能夠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高效進行。所以,高中物理教師應該從教學理念的轉變和革新出發,徹底擺脫“師道尊嚴”的落后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學姿態,真正地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發揮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圍繞著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具體的教學實踐,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探究機會,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地發表觀點與看法,提出問題和質疑,真正地參與到物理學習過程中來。
例如,在教授《電勢差》時,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為主導,而學生們則是被動吸收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會嚴重影響學生們的發展。所以,筆者革新教學理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如,筆者在課堂中會給予學生們自主學習空間,鍛煉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同時,筆者還在課堂中設置質疑環節,讓學生們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以此完善學生們的學習方法。這樣,筆者通過革新教學理念,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
二、組織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合作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能夠直接改變學生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所以說,高中物理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統一性的授課方式,積極地組織和開展課堂合作活動。首先,教師要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原則來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保證每個小組有4~6名成員;其次,教師則應當以任務為驅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們展開組間的溝通、探討、互動和交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合作中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拓展思維空間,最終獲得全方面的發展和共同的進步。
例如,在教授《自由落體運動》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針對本節課程的特點,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首先,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然后,筆者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通過討論的形式對本節課程進行學習。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筆者會參與到小組中,對學生們的討論情況進行觀察、監督。發現學生們遇到問題時,筆者會給予一些指點,但不會直接透露答案,以此鍛煉學生們的思維。這樣,筆者通過組織課堂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開展實驗活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能夠有效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也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素養。所以,高中物理教師需要轉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和觀念,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積極地組織和開展各種探究性、驗證性和趣味性的實驗活動,給予學生自主實驗的機會,促使學生可以獨立地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儀器、記錄實驗數據并探究實驗結果,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強化理論與實踐間的關系,真正地形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與實驗探究相互結合展開教學,上課后,筆者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們介紹了本節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熟悉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和速度的公式的推導,并對實驗流程進行講解。隨后,筆者再組織學生們一同進行實驗,通過實驗設計來完成對本節課程的探索,在實驗探索中,學生們不斷變換實驗中的數據,對實驗現象進行詳細的記錄。這樣,筆者通過開展實驗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是教育教學的根本性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推進和發展所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所以,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必須要真正地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職責與使命,樹立起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思想,把握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和要求,從現實學情出發來展開思考與探索,通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組織課堂活動、開展實驗活動等途徑的實施,來完善和優化物理教學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潛能,最終真正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蔡松林.提高高中物理教學實效性的幾種方法[J].華夏教師,2017(10):27.
[2]劉六四.提高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