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德芬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在學生的成長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對學生的思維、表達甚至是人生觀、世界觀都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困于“真”問題,有待突破,提升小學教學質量,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真情實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現出來。”因此,許多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小學作文必須真實,必須寫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的人和事。總結成一個字就是“真”。于是,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必須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親眼所見的人,片面強調一定是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看見的人。在現實教學當中,許多教師和學生為“真”所困,片面理解,導致把學生寫作帶入一個狹小的“胡同”。
一是素材少,小學生的生活單純,上課、下課、寫作業,與社會人和事接觸面小,他們的親身經歷的事少、親眼所見的人少,可寫的“真”自然也少得可憐。
二是想象少,被老師局限于真人真事,在片面求真的指導下,在寫作觀念上、表達上基本趨于“記錄員”。很多學生苦于自己生活中沒發生過題目要求的真人真事,無法下筆。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中“真”的理解誤區,很可能導致在學生最富想象力的時期,無情地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這種求“真”是有問題的。
一、“真”是什么
小學寫作求真本來是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對“真”的理解是否全面、客觀、理性。記得曾經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就為學生的一篇關于寫游戲迷的作文糾結不已。學生在《游戲迷》的作文里描寫了一位酷愛玩手機游戲的叔叔,文中寫到了一個細節,游戲迷叔叔開車玩手機,導致撞車受傷。當120 救護醫生到現場時,游戲迷還在玩手機游戲。這位教師對這一場景是否真實,有沒有這樣的事大傷腦筋,認為如果不是真實發生就不能這樣寫。許多教師加入了討論,一些老師認為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不真實,不能這樣寫,打低分;一些老師認為有可能,可以這樣寫;還有部分認為寫作表達手法合理恰當,不論是不是作者親身經歷,還是有所夸張,作文這樣寫挺好,達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什么是“真”呢?必須是學生現實生活中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人和事嗎?聽到電視新聞報道,但沒有親身經歷的事能算是真嗎?聽到別人講述的事能算真嗎?能寫嗎?《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應全面理解貫徹,不能只盯著親身經歷的事情,而應看到前面——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沒有親身經歷,只要是聽到的事、看到的新聞、想到的故事都可以寫,關鍵是要“恰當的語文文字表現”。筆者認為寫作求“真”并沒有錯,但不是片面地求真人真事,而是求恰當地表現、貼近生活。在本質上,小學作文雖然處于文學藝術的創作初級階段,但具備文學藝術作品基本屬性,是基于生活,力求高于生活的創作。筆者認為,所謂的“真”,是必須基于生活的創作,但不一定必須臨摹生活,或者作為生活場景的“照相機”。
二、“真”要怎樣
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怎樣把握“真”的標準,怎么求真呢?教師不是警察、法官,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調查學生作文描寫的人或事到底是真是假,作文批閱中只要把握一個標準看起來是“真”即可。具體來說,就是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材要貼近日常生活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引導鼓勵學生盡量選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有真實體驗、切身體會的人或事作為寫作素材進行創作,使學生寫作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真”的指導原則。比如命題為寫令你感動的一件事。很多老師、學生也許會選擇新聞上看到或聽說的“高大上”的素材來創作。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小學作文里大多描寫扶老人過馬路、拾金不昧、科學家等等。不是說寫這些內容不對,而是這些內容很多學生并沒有親身經歷,在寫作中往往缺乏細節,造成文章存在“假大空”現象。
相反,一個學生面對“令你感動的一件事”,她以《門縫里的燈光為題》描了自己奶奶常常在晚上幫助她檢查作業的生活小事。這篇小學作文由于是小作者與奶奶日常生活的寫照,有自身的體驗,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成為我們班上同一命題最好的作文。
(二)邏輯要符合常人思維
小學作文雖然鼓勵相像,但并不是脫離日常生活邏輯,異于常人思維邏輯。不能寫小弟弟一出生就會說話,寫印象最深的人就出現自己的初戀、情敵之類。異于常人的思維邏輯,自然讓人覺得作文很假,小學作文的內容應當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思維邏輯,哪怕學生寫什么特殊的人或事,也應讓常人有辦法接受。這樣才符合文學創作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則。有這么一篇關于寫要努力學習的學生作文,“因為我如果不努力,成績就上不去,我成績上不去就會被家長罵,我被家長罵,就會失去信心……就會影響我們祖國的未來,影響了祖國的未來,中國就難以騰飛……”,后面竟然寫到了世界大戰,關系到全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這篇作文的問題就是典型的邏輯問題。
(三)表述要適合個性特點
作為學生,作文創作要符合學生階段的思維和語言表達特點,讓人覺得這就是當前學生的所思所想,才會產生閱讀的真實感。通常我們在教學當中會看到學生作文,一到寫感想都是為祖國、為人民,讓人感覺在看“新聞聯播”,不是在看學生作文。同時,我們還要根據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特點,鼓勵個體有個性的語言表達,塑造孩子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表達風格。比如,在寫彎彎的月兒像什么,城市里的孩子可以表述成像小船,農村的孩子可以表述成像鐮刀。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要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全面正確理解要求,走出死板僵化求“真”的教學誤區,使小學作文變活、變美、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