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確保農產品安全質量,必須著重加強基于農產品檢測構建下的高質量體系建設,提高質檢人員的思想認識,充分發揮農產品檢測中心的作用,全面優化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科學構建農產品安全質量鏈管理模型,做好農產品安全質量鏈的評價管理工作。
關鍵詞:農產品檢測;構建;高質量體系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王繼磊(1988-),男,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
做好農產品安全檢測工作,促進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全國各地農產品檢測中心應著重加強農產品安全質量,提高思想認知,穩定工作體系,全面優化體系結構,從農產品種植生產過程、農產品加工銷售、農產品運輸等多重供應鏈構建質量鏈結構模型,組建農產品管理多元化質量系統,做好基于質量鏈協同的農產品安全質量激勵管理工作,完善農產品安全評價管理體系[1]。
1提高農產品檢測思想認識
加強基于農產品檢測構建下的高質量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安檢工作的良好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檢測思想認知,結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和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構建農產品安全管理系統,組建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管理平臺,促進農產品種植管理、原料采購、農產品生產加工監督管理、廠商流通管理、質檢機構和網絡媒體的有機連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共享。與此同時,要充分引入數據挖掘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云技術,不斷完善農產品安全管理平臺,做好食品信息的自動化收集、及時發布、自動挖掘與分析以及智慧決策工作。應做好質量鏈協同理論下的農產品無公害種植、農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包裝存儲、農產品安全運輸與市場銷售等信息記錄工作(如為農產品種植、生產、用藥時間與品種設置窗口,做好數據信息記錄工作),設置關鍵窗口與追蹤系統,分類組建數據庫,從而為后期的農產品安全檢測工作提供更為完善的參考方案。應重視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構建問題。與歐美和澳洲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構建較晚,自執行10a以來,普遍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主要問題是全國未建立統一的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不同區域和不同行業所涉及的農產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產品編碼、數據庫和追溯技術以及各方面的標準不盡相同,無法實現所有環節的有效銜接,相關系統也缺乏兼容性,不能進行全程追溯,食品安全可追溯效率低下,額外增加了農產品安全管理成本與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實施難度。為此,學者林希指出國家應該從專業術語、概念定義、標準要求、專業設計、執行應用原則、系統設置、程序編輯、信息采集、信息記錄、信息輸出等方面制定統一標準,同時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色制定專業追溯技術標準與安全質量評價標準,運用磁卡、電子標簽RFID等技術對農產品安全質量進行自動識別。此外,為確保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必須著重細化農產品安全可追溯標準流程,某企業曾經將農產品安全可追溯標準流程細化分為原料采購追溯、生產環節追溯、農產品發貨追溯、農產品驗收追溯4大流程,并嚴格加強對每一步流程的安全管理,從而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2]。
2穩定農產品安全工作體系
穩定農產品安全工作體系,必須著重構建農產品安全質量鏈管理模型。從對比視角來看,農產品安全質量鏈與供應鏈、價值流和信息流不同,簡而言之,質量鏈最為關注質量流。從發展視角來看,傳統的質量鏈僅僅關注農產品種植環節、加工生產環節、銷售過程與運輸過程。隨著農產品安全管理行業的發展,質量鏈覆蓋范圍最為廣泛,質量鏈管理系統也更為細致和復雜。以無公害蔬菜為例,宏觀視角下的質量鏈組合因素包括種植戶、綠色蔬菜食品加工者、批發商、零售商與消費者,同時還涉及到各種肥料、殺蟲劑、添加劑、無公害蔬菜運輸、無公害蔬菜儲藏、設備管理、清潔劑、消毒劑、包裝材料與服務管理;質量鏈各節點的工藝流程、人力資源、生產原料、機械設備、環境狀況與檢測評估管理也頗為重要,同時要運用過程網絡與質量損益函數分析法對質量鏈的節點與重要路徑進行全面分析,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細化各節點與關鍵因素;在構建農產品安全質量鏈管理模型的過程中,必須兼顧質量的形成過程,農產品消費過程與安全生產監管過程。此外,要充分發揮理化檢測在農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價值作用,提高食品安全檢測中心的服務職能,采購工作人員應全面了解中國農產品產業的發展態勢,根據本機構工作標準需求購置物美價廉的檢測儀器設備,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基礎上盡量節約采購成本。與此同時,政府應協同各地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部門不斷完善理化檢測方法,設計最科學的檢測方法。應制定可行的農產品安全檢測管理制度,規范農產品安全理化檢測工作流程與安檢機制,為檢測技術人員提供完備的參考方案。除此之外,應科學執行農產品安全可追溯標準管理體系,加強農產品安全種植生產管理,營造安全衛生的綠色無公害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安全可追溯標準管理質量,構建高效的農產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維護該系統的兼容性。應著重維護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存儲系統、追溯碼編制系統、信息處理系統和傳輸系統的兼容性與統一性,構建統一化信息輸入格式、傳輸格式、命名規則與追溯管理平臺[3]。
3優化農產品安全體系結構
全面優化農產品安全體系結構,應科學構建農產品安全可追溯標準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總框架的過程中須認真參考《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規范》,按照其中的標準要求明確肉制品與蔬菜的可追溯目標、質檢原則與追溯流程。在身份識別領域,應認真參考《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編碼規則》(SB/T10680-2012)建立國家所統一認定的身份標識追溯編碼,嚴格遵守編碼規則。在信息采集領域,應嚴格按照《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信息感知技術要求》(SB/T 10682-2012)的指導,在信息采集工作中發揮CPU卡和IC卡的載體作用,使各環節的信息得以有效流通。在信息存儲工作中,須按照《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信息處理技術要求》(SB/T 10684-2012)嚴格規范信息存儲、數據庫接口管理與數據字典的建立程序。在信息傳輸工作中,應結合《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信息傳輸技術要求》(SB/T 10681-2012)規范信息輸入方式、傳輸方式、傳輸渠道和文件傳輸模式。在信息管理工作中,應按照《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管理平臺技術要求》(SB/T 10683-2012)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對平臺的功能結構、數據結構、平臺信息管理邏輯關系、信息傳輸指標、平臺安全維護等各方面進行規范與優化。
應重視優化基于質量鏈協同的農產品安全質量管理策略,必須做好基于質量鏈協同的農產品安全質量激勵管理工作,根據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與價格因素構建激勵契約,促進農產品企業之間在質量鏈節點的合作關系,對質量鏈的價值進行科學分割,實現質量鏈合作方的雙贏。與此同時,要做好3項管理工作:控制農產品原料質量,做好農產品種植戶與加工企業的激勵工作,以此確保農產品原料的質量安全,從根本上維護廣大國民的生命健康;加強農產品無公害種植與安全生產管理,避免化肥、保鮮劑過量,評比先進種植基地與生產企業,推動農產品產業的良好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國家已經取消了“免檢產品”,要求對所有食品均須進行嚴格質檢,封存農產品與其加工原料和添加劑,正確使用理化方法做好農產品所有成分的檢驗,避免有毒有害產品流通于市場,全面構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業體系;提高中國農產品檢測中心的社會服務質量,做好農產品安檢激勵工作[4]。
應著重構建基于質量鏈協同的農產品安全評價管理體系,要將多方主體與各種影響因素納入食品安全評價管理體系之中。從整體結構來分析,基于質量鏈協同的農產品安全評價管理體系的影響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社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多方主體則包括農業農村部門、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衛生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消協部門、原材料供應商(種植基地)、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與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農業農村部門及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主要負責監管檢測農產品原材料供應商(種植基地),衛生部門的監管對象是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則是監管農產品銷售企業,消協部門主要是對廣大消費者負責。
4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應結合農產品安全標準要求和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構建農產品安全管理系統與管理模型,組建農產品安全可追溯標準框架,做好農產品安全評價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祁勝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以揚州市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11.
[2]曾習文,常曉途.淺談縣級食品檢測中心如何服務食品安全[J].食品安全導刊,2019(06):60-61.
[3]宋玉和.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實踐與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4]向珊珊,張巧.高質量推進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J].種子科技,2019,37(17):137,139.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