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愈加明顯的新格局下,我國繼續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與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在緩解我國部分產業產能過剩、減少對美國等國家的市場依賴、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有著重要意義。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存在經濟基礎薄弱、政局不穩、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致使我國企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政治、經濟、法律以及文化風險。從企業微觀角度來看,做好盡職調查工作,及時的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加強文化交流等保障措施對提升我國對外投資的效率至關重要。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外投資;投資風險;投資建議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9-0024-02
一、引言
近年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導致全球國際化進程受阻,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放緩,全球對外投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18年,我國對外投資凈額為1430.37億美元,相比于2017年,下降了9.63%。從對外投資的總量來看,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對外投資的經濟體,略低于日本(1431.6億美元),但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對外投資起步晚、經驗少,尤其是在目前國際經濟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也較多。
在不確定的全球宏觀經濟大環境下,我國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合作,一方面,能夠與沿線國家進行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幫助各國發展經濟建設,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對我國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起到緩解的作用,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之后,我國在對外投資的產業布局和區位選擇上做出了調整,規避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所建立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夠健全,政局動蕩,經濟和政治制度不夠完善,勞動力素質較低,對在當地開展投資活動的外資企業的保障不足,致使企業面臨的風險較大。因此,在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了解、識別和應對各種風險是避免投資失敗的關鍵。
二、我國對“一帶一路”區域的投資現狀
2018年度中國對外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我國2018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量達178.86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量的比重為12.5%,累計投資存量達到1727.69億美元。
從投資的區位分布來看,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區域集中度很高。2018年,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3個國家中,我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拉西亞、老撾、越南、阿聯酋、柬埔寨、泰國、俄羅斯以及孟加拉國,我國在這10個國家的投資流量達到161.97億美元,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總額的91%。尤其是對新加坡的投資,每年的投資規模都較大,2018年投資額達到64.11億美元。
從投資的產業分布來看,根據各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穩定情況以及東道國對外投資的優惠政策等的不同,我國企業投資產業的選擇也有所不同。以我國對外投資前幾大國家為例,對于政治、經濟都較為穩定、投資環境較好的新加坡的投資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險業、貿易業、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對阿聯酋投資的主要領域為鋼鐵、能源、建材、建筑機械、五金、化工等;對印度尼西亞的投資更多的覆蓋農業、礦冶、電力、房地產、制造業等領域;對柬埔寨的投資產業主要分布在水電站、電網、通訊、紡織業、農業等;對馬來西亞投資涵蓋了制造業、新能源、電力、石油化工、港口、農漁業、金融等多個領域。
三、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
1.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主要是指東道國由于政治生態環境變化所導致的投資風險。楊連星等(2016)發現友好雙邊政治關系有利于提高企業對外投資規模、多元化程度以及投資成功率[1]。張曉濤(2020)將政治風險劃分為9類,通過對大型對外投資項目研究,發現戰爭與內部動亂和政府反對風險案例所占的比例最高[2]。一般而言,對于在發達國家的投資而言,企業面臨的政府反對風險比重較高,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中國威脅論”來阻攔中國的和平崛起,打壓中國企業的跨國投資與發展。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加大了對沿線的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戰爭與內部動亂等政治風險比重提高,這類風險主要發生在恐怖主義和宗教矛盾突出的地區。例如,中國與巴基斯坦建交以來,兩國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巴基斯坦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問題并未根除,隨著我國在巴基斯坦項目和人員的不斷增多,安全風險將更加突出。
2.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與企業面臨的經濟狀況有關,主要包含利率風險、物價風險、市場風險和外匯風險[3]。在“一帶一路”沿線的部分國家,外匯儲備不夠充足,對外匯的管制較為嚴格,導致匯率波動較大,在投資過程中獲得的利潤無法及時匯出,最終導致匯兌損失的風險較大。除此之外,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很大一部分為大型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東道國政府無法提供貸款導致項目的終止。2018 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投資分布較多的菲律賓、柬埔寨、老撾等國家的營商環境排名靠后,辦事流程繁瑣,企業投資成本增加;我國投資日益增加的印度尼西亞的財力較弱,外匯儲備不夠充足,資金短缺,償付能力較差;巴基斯坦存在投資和外資流入不足、失業和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導致我國企業面臨較大的經濟風險。
3.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更多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市場準入風險、稅收風險、勞工風險以及知識產權風險等。在市場準入方面,張敏等(2017)提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于能源礦產和基礎設施等涉及國計民生等領域,所以東道國會對國外企業的投資準入權利、范圍、履行等方面做出嚴格規定[4]。例如,緬甸等國家設立對外投資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允許投資、鼓勵投資和禁止投資的產業。除此之外,我國企業對東道國的法律、政策、勞工關系等不夠了解,不注重對當地環境的保護,則可能導致企業面臨大額處罰,增加企業的成本,甚至被迫退出東道國市場。
4.文化風險
缺乏跨國投資經驗的企業進入東道國開展投資活動,如果企業的理念、管理模式與當地的文化存在加大的差異,則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外來者劣勢,增加企業的交流成本、交易成本和企業投資失敗的風險。孫朋軍等(2016)研究了文化距離對不同目的的對外投資效果的影響,發現文化距離對資源尋求型企業的對外投資具有反向影響[5]。2011年,中國水電順利中標承建緬甸蒙育瓦萊比塘銅礦項目,項目開展期間經歷多次停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項目缺乏透明度,民眾對項目幾乎一無所知,在項目開展期間缺乏有效溝通,造成誤解。
四、對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建議
1.及時識別與評估風險,采取有效的風險保障措施
在對東道國開展投資活動之前,首先應當對東道國的各類風險進行評估,熟悉當地的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了解本企業在該東道國投資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由于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越來越大,我國政府也在積極的完善對外投資平臺的建設,給企業提供更多關于各個國家投資相關的信息,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提供了“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了各國(地區)的投資指南,內容涉及被投資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市場潛力、投資相關優惠政策及風險防范等。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應當對投資項目本身進行可行性分析,同時對被投資企業進行盡職調查,在整個項目期間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除此之外,企業應當積極利用保險機構、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專業風險管理機構的相關業務進行風險轉移,保障自身利益,例如:投資、承包工程和勞務類信用保險、財產保險和人身安全保險等。
2.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及時掌握最新的投資政策
從市場準入的角度來看,不同國家在不同產業上對外資的投資限制不同,因此,在進入東道國之前,應當對相關產業投資的法律法規要了解到位,知悉東道國允許、鼓勵以及限制的投資領域,謹慎選擇投資模式,避免盲目投資。通過各種途徑隨時了解東道國的東道國稅收優惠等吸引外資的政策,減少企業負擔的成本,降低運營風險。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局動蕩,吸引外資的政策存在朝令夕改的可能,例如,2010年,紫金礦業收購剛果金銅礦莫名受挫,發布收購消息次日被宣告無效,主要原因是剛果金政策多變,投資環境很復雜。因此,企業開展對外投資時應當做好規劃,把握投資的節奏。
3.加強文化交流,輸出中國文化
當企業有意要進入東道國投資后,應當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在人才雇傭上,盡可能采用本土化策略。本地化主要是尊重當地的社會文化習俗,雇傭、吸收當地人才進入企業的管理隊伍,在企業經營中與本地企業形成緊密的利益關系,減少社會文化摩擦成本[6]。讓當地居民感受到中國企業的跨國投資行為并不是為了資源掠奪以及侵占市場,而是兩國互相合作達到共贏的行為。企業要學會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之間展開文明對話與交流,營造友善、包容、和諧的氛圍。除此之外,要利用公共外交平臺,和當地的媒體打好交道,積極樹立中資企業不與當地爭利而與當地和諧相處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楊連星,劉曉光,張杰.雙邊政治關系如何影響對外直接投資——基于二元邊際和投資成敗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6,(11):56~72.
[2]張曉濤,王淳,劉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政治風險研究——基于大型問題項目的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0,(1):118~128.
[3]康瀚文.“一帶一路”戰略下走出去企業投資風險剖析與防控研究[D].2016.
[4]張敏,朱雪燕.“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法律風險的防范[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1):117~123.
[5]孫朋軍、于鵬.文化距離對中國企業落實“一帶一路”投資戰略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16,(2).
[6]郭建宏.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及對策建議[J].國際商務研究,(01):75~84.
作者簡介:沈慧,無錫太湖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組織與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