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軍
摘 要:小學數學一向是學生學習中的一門重難點科目,想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首先就是要改善傳統教學中不合理的教學方法,選擇符合學生學習階段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而學生間協作互助的學習形式正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形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協作學習;小學數學;探究能力;全面發展
2011年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改革,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也要按照社會的需要以及數學的特點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在進行知識的傳授時,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想要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就要積極創新教學手段,這也就是協作學習日益被教師所接受和重視的原因。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確有其獨特的運用價值,既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也能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舉例,分析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最為明顯的價值就是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技能。傳統教學中的課堂模式大多都是以老師的“教”為主,學生只是在被動學習,這樣就會使學生們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大腦開發。而協作學習的模式就可以有效緩解這類問題,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筆者在進行完課堂上的教學后,會組織學生們按照小組一起進行課后作業的訓練,小組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都要以當天的學習內容為基礎出一道題,可以是自己聯系時發現的經典題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自己編寫題目。在出題完畢后,小組成員互相做題并自己先進行錯題的談論,之后將作業交給筆者。筆者會在批改完后,隨機挑選學生將本小組內出的題進行講解分享。這樣既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二、形成互助進步的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教學活動不僅是教師單方面教學的行為,而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且能夠共同發展的過程。小組間進行的協作學習,能夠有效貼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吸收程度都不同,通過合作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們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從而使學生們養成互助學習的良好習慣。
之前筆者在教學時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習方面的問題,但是很少會有學生主動地來辦公室“求學”,甚至在課堂上筆者詢問是否在授課中有不理解地方的時候,也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敢于表述自己想法。尤其是對于一些學習水平較為薄弱的學生們來說,這樣的學習態度無疑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但是筆者也能夠理解這種心理,大多學生都會對老師和辦公室有些抵觸心理,再加上筆者也發現學生們的解題思路往往會出其不意,且更容易被學生們所理解。因此,為了能夠解決學生們有問題不好意思說的情況,筆者專門組織了互助小組,組內成員會按照學生們的數學綜合能力進行分配。有不懂的問題學生們就可以直接在組內進行提問,學生之間沒有代溝,交流起來也更為便利。學生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小組代表進行總結后來詢問筆者,這樣就大大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三、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身上既肩負著為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也肩負著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使命。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加以教學,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而協作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們的課堂互動,在共同進步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技能。比如,這種學習模式需要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在小組成員遇到難題的時候能夠互相“籌謀劃策”來尋找答案,這樣既能夠促進學生共同進步,也能夠促進學生之間更有信任感。除此之外,協作學習也是一種縮小化的“社會分工”,小組長扮演的就是統領全局的角色,要更加有責任感和包容心。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扮演的就是“精英”,要能夠帶著其他成員一起進步。小組之間的交流就類似于“開會”,所有成員都要積極、勇敢地發言,集思廣益來為小組的長遠發展定目標和奠基礎。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們之間的協作學習,有助于提高每位成員的學習能力,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樂于分享、團結互助的美好品質,從而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加以協作學習的模式進行輔助,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有助于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如何并不能表示一切,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室時能夠一視同仁,這樣才能為學生創建一個更加健全和高效健康的學習環境。協作學習只是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其中一項模式,在未來的教學中筆者也會不斷完善、不斷探索,積極創新為學生提供更為新穎和適宜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孟瀅.自主探究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99.
[2]楊為民.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探析[J].內蒙古教育,2019(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