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華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開始關注初中生的科學學習成績。本文立足于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分別從“優化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精心設計教案”這三個方面入手,針對有效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手段;課堂氣氛;設計教案
科學作為初中生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遠大的影響,想要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就需要我們初中科學教師在實施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手段和方式,以便提高教學效率。還需要我們初中科學教師自覺養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的良好教學習慣,有利于簡化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同時,我們初中科學教師在平時教學任務的時候,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對某種事件感興趣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比平常更多的注意力,因此,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是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之一。
一、優化教學手段
在初中科學這一學科教學任務中,任課教師在實施教學任務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去,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創造能力,進而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初中科學教師就要在教學中不斷優化教育手段,堅持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為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以講解《科學并不神秘》為例,首先帶領學生觀看多媒體上的圖片,先是火山爆發,再后來是含羞草。人類用手指觸碰之后,含羞草的葉子合在一起,還有一幅雨后彩虹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要先準備好一個透明的玻璃杯,還有一支筆,將筆放在水杯中,讓學生分別從側面和正面觀察鉛筆在水中的變化,或者帶領學生利用氣球在身上摩擦,是否可以吸附在身體上等。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牛頓由一個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就告訴我們科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動腦,就可以走進科學的世界,領悟科學的神奇和奧妙。我們初中科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做一些有意義的小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從而愛上科學,為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活躍課堂氣氛
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習,才會積極大膽的發言,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率的課堂,因此,我們初中科學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教師當課堂的引導著和學生的輔助者,為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以講解《生物與非生物》為例,首先進行課題導入:“同學們,在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有人類和動物的存在,還有許許多多的非生命體的存在,那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生物與非生物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吧。”然后帶領學生觀看一段視頻,讓學生說出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道:“看到了河水,河水里面有各種不同品種的小魚。”還有的學生說道:“看到了好多村莊,有煙筒、大樹。”引導學生將生物和非生物區分開來,生物具有嚴整的結構,除了病毒以外的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可以進行新陳代謝等。有的學生提到人、魚、動物等等,那么非生物就是和生物相反的原理,像房屋、煙筒、水流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初中科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某一種生物,觀察生物的生活習俗和生存的環境,以此幫助學生了解生物的特征,進而明確區分生物與非生物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三、精心設計教案
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可以將教材中雜亂、繁瑣的知識點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初中科學教師要養成設計教學內容的良好習慣,為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以講解《物質的構成》為例,首先進行課題導入:“經過學習生物和非生物,大家來說一說葡萄是由什么組成的”學生回答道是由細胞組成的,引導學生說一說葡萄和甘蔗的口感,葡萄經過加工可以制作出葡萄干和葡萄酒,甘蔗加工可以得到水分和蔗糖,那么水分和蔗糖是由分子組成的。以此為話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帶領學生了解一些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里了解分子之間存在空隙。從前,幾個人在為一個問題煩惱,怎么做才會將杯子中裝滿東西,一個人裝滿了石頭,另一個人看到后拿出一杯水倒入杯子中,另一個人拿出一把沙子放在杯子中,這就充分展示了分子之間存在空隙的原理。
綜上所述,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我們初中科學教師在教學任務中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來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提高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還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自主地學習更多的知識,以便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張曉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11):66-66.
[2]陳鋒,楊麗娟.善用“錯誤資源”:提高初中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J].物理教學探討,2015,33(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