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熙
摘要:小學語文屬于基礎教育中比較重要的學科之一。小學階段更是培養學生智力、能力、形成高尚道德品質的黃金時期。所以在此階段學好語文非常的重要,教師以及學校也需要重視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尤其是農村小學,雖然農村小學的經濟條件、師資團隊、教學設備等不如城市小學,但小學教師不能就此放棄,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轉變語文教學的方式,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式轉變
如今已是信息盛行的新時代,人們在依賴信息技術的同時,卻慢慢忽視小學語文教學,將主要精力和時間全都放在了娛樂等方面。但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還繼承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大多數農村語文教師并未改變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從而導致整個語文課堂壓抑、嚴肅,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學習效率不佳。
首先,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死板。小學語文是一門比較基礎的學科,但語文教師所采取的方式都是說教的形式,教師只知道一味的傳授知識,也不管學生是否能聽懂,使得課堂氛圍不高,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無法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還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并未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多數農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上都是以自己和教材為中心,深信自己的教學經驗,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教師教得非常認真仔細,但實際上卻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沒有完全吸收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更無法形成較好的學習思維。
最后,傳統教學的影響。由于大多數農村語文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所講解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考試的內容,并將所謂的標準答案告知給學生,讓學生加以熟背,從而使得學生形成了應試思維,最終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了興趣和熱情。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策略
2.1結合多媒體教學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設備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目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彌補應試教學中只能用粉筆、黑板、課本來進行教學的局限,讓學生身處在農村,但依然能夠痛過多媒體設備了解外界的事物,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語文教學課堂中,鍛煉自身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在多媒體教學的幫助下更好地學習,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1]。
例如:《長城》這課,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看到過長城,因此對課本內容并不能較好地理解,也想象不到長城的壯觀景象,體會不到登上長城的感受是如何。此時,教師便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長城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能夠直接的看到長城的美麗景象。當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閱讀課本,將自己看到的視頻、圖片與課本中的文字結合起來,聲情并茂的進行朗讀,品味課本中的精美詞句。通過借助多媒體,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2.2結合鄉土文化,獲得學習成果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要學習知識和技能,還要體會情感變化、人生態度、文化底蘊。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正視以往教學中過度重視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情況,以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教學宗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結合鄉土文化,借助學生熟悉的鄉土文化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能夠增強自身的民族意識[2]。
例如:《鄉下人家》這課,文章中的描述與農村當地的實際情況相差不多。教師便可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然后結合對課文的了解,選出自己最喜歡的畫面,然后用畫畫的形式畫下來,再到第二節課時介紹給其他學生,并說一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個畫面。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前預習變成了“看圖說話”,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
2.3增加語文教學的互動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是按部就班的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并沒有太大的關注,也不能及時的發現教學設計外的學習狀況,從而導致教師所采取的教案和教學內容不能真正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偏離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另外,農村小學中學生人數比較多,教師卻非常有限,無法像城市學校那樣順利的進行小班化教學管理,教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引導以及處理,學習上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學生之間的差異也就越來越大,城市小學與農村小學的語文水平也慢慢凸顯出來,這對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極其不利[3]。對此,教師需要重視教學互動,在語文教學中需要設計出多樣化的互動活動,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也讓教師能夠在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例如:《迷人的張家界》這課,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其劃分為閱讀能力一般與寫作能力一般兩個層次,并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班級中自主選擇5人的小組學習伙伴,共同進行讀寫練習。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彼此間以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究,并提出改正發音,完善閱讀時沒有情感的解決方式,再在組內進行實驗加以完善,以此提高小組成員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一般的學生便可以成員中經常出現錯誤、不能明確寫作要求等問題進行探討,并進行實驗,得出較好的解決方法。而教師需要在各個小組進行討論時,觀察每位學生的情況,并結合小組所遇到的問題加以幫助和指導,從而制定可實行的教學方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總之,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的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完善應試教育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總結教學經驗,最終實現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王麗霞.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J].考試周刊,2019 (32):80-80.
[2]張龍.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9 (1):85-85.
[3]王學蘭.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農村教育,2019 (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