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音樂治療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它被廣泛地運用于特殊兒童的治療和康復中。它綜合運用醫學、心理學、音樂學等知識,對特殊兒童展開治療,幫助兒童消除心理障礙,逐步實現身心健康。本文簡要探討了音樂治療的積極作用,并提出相關的治療措施。
關鍵詞:音樂;特殊兒童;治療
特殊教育屬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與普通教育不同的是,它是針對特殊兒童進行的教育,幫助這些特殊群體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生活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近年來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其中特殊音樂教育在對特殊兒童的治療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它被廣泛地運用于特殊教育行業。
一、音樂治療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音樂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字、詞、句用動聽的旋律連接起來,它是聲音的藝術,是用聲響來表達情感。特殊兒童受自身身體缺陷的影響,其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情緒不穩定、注意力難以集中、認知水平低等問題,音樂治療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狀況。音樂中的歌詞與普通語言的呈現方式不同,它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它能迅速調動兒童的聽覺神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來模仿。準確的模仿為語言學習奠定了的基礎。除此之外,特殊兒童在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通過重復訓練,但是這種方法在實際訓練中效果不明顯,兒童容易產生厭倦等負面情緒。音樂訓練可以使語言訓練方式更加多樣化,更符合特殊兒童的認知特點。
(二)穩定情緒,改善負面情緒
特殊兒童在生理、心理和行為上都具有偏離常態的特征,他們情緒變化快,可以一會嚎啕大哭,一會破涕為笑。由于他們的特殊性,他們接觸的人群非常少,因此他們的戒備心理很強。當接觸陌生人時,極易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甚至會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然而特殊兒童先天愛好音樂,一聽歌,就情不自禁地聽和靠近,甚至會手舞足蹈,通過音樂可以拉近特殊兒童和陌生人的距離。當他們情緒波動大的時候,可以播放旋律舒緩、平和的音樂來穩定他們的情緒。
(三)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發展
特殊兒童先天存在交際障礙,他們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觸交流。利用他們對音樂的偏好,開展音樂集體治療,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音樂旋律一出來,就會立即刺激他們的大腦,兒童們就會情不自禁地點頭、有節奏地拍手或者跳躍。兒童們聚集在一起,在音樂旋律中逐漸放松對陌生人的戒備心理,甚至會主動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從而有效發展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二、音樂治療措施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治療環境
由于特殊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呈現出的特殊性,為了提高音樂治療效果,創設適合他們發展的音樂治療環境至關重要。由于特殊兒童情緒不穩定,有時會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因此在治療室內安裝攝像頭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一方面可以確保兒童安全開展治療,另一方面可以保存治療過程視頻,為后期的治療提供影像資料。除此之外,在治療室的墻面要做軟包墻圍,地面用木質地板,防止在兒童治療中磕傷。同時治療室內還要安裝吸音裝置,使音樂播放效果良好。
(二)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對特殊兒童開展音樂治療時,要結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采用豐富、多樣的治療方法。首先音樂治療師不要單純性地講解音樂知識,可以利用音樂的優勢作用,將文化知識融入到音樂學習中,促進兒童的發展。其次治療師可以依據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避開他們不擅長的地方,充分挖掘其潛能。最后,兒童在音樂活動中演奏或演唱,治療師應給予更多的肯定和稱贊,因為特殊兒童天性膽小、自卑,容易遭受周圍人的歧視,治療師的肯定可以讓他們找到成就感,更加能放開自己參與音樂治療。
(三)選擇合適的曲目
普通兒童學習音樂的目的是提高音樂素養,但是特殊兒童主要是治療他們生理或心理的某種缺陷。因此選擇合適的音樂曲目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著音樂治療效果。選擇曲目時要針對兒童的特點,切忌隨意挑選曲目開展訓練,選擇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音樂節奏的快慢和音量的大小,還要考慮曲目的長短和歌詞內容等,只有這樣才能挑選出最適合兒童發展的曲目,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四)培養高素質的音樂治療師
教師在特殊兒童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在音樂治療中,我們對音樂治療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治療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其不僅要有極大的愛心、耐心,還要打心底熱愛這個行業。其次,其必須具備良好的音樂功底,能夠根據課堂教學需求進行即興表演或音樂創作。第三、治療師還必須具備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特殊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大部分兒童都存在心理障礙,在教學中治療師需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結語
特殊兒童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教育和成長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現階段,音樂治療在特殊兒童教育中取得了明顯的療效,但是我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其在實際治療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還需要繼續努力研發出更多治療方案,全面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戰慧.論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中的實施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63.
[2]曹馨文.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教學運用[D].新疆藝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
潘潤威(2000年-),男,山東人,長春師范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
汪嘉晴(1999年-),女,吉林人,長春師范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項目《藝術教育在特殊教育過程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編號:2020jqy—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