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狄華軍
【摘 要】農村物流滿足了農村地區的生活需要,其發生和發展促進了農村和城鎮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協作,以及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促進了農村經濟增長。從農村物流發展的角度入手,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求,結合山西省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農村物流發展的影響因素,從健全物流設施、嫁接新零售模式及政策推動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農村網絡布局3個方面提出“互聯網+”背景下改善山西省農村物流運營模式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山西省;農村物流;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9-0015-02
農村物流是指農村居民為了生活、生產提供的運輸、裝卸、加工、倉儲等一切相關活動的總稱。農村物流中的流通物品主要有農副產品、農村必須生活用品等。山西省相對而言經濟較為落后,農村人口的占比較大,農村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大。所以,加速山西省農村物流發展,對推動農村經濟、增加農產品產量、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山西省農村物流發展現狀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境內山地眾多,山區面積超過全省總面積的80%。因地形復雜多變,交通十分不暢,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交通,“農產品出不來,生產資料進不去”的現象一直是阻礙山西農村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十一五”規劃以來,山西省集中力量推動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高速路通車突破4 000 km,通村公路達15.2萬km,全省公路密度達86 km/百平方公里。公路網的不斷健全為農村物流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加上商務部、供銷部在執行“萬村千鄉”工程、“新網工程”時,建設了諸多農家店,為農副產品的對外銷售及工業產品的引入提供了便利的場所,繼而激發了農村公路物流的發展。基于此情況,山西省交運部門結合自身的特殊性,依賴于公路運輸的市場調節控制及組織優勢,通過利用農家店,采取加強物流市場準入管理、健全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引導貨運站規模化發展、推進客運站多樣化運營、為物流企業努力獲得公路運輸優惠政策等措施,繼而規范農村道路運輸的市場發展,促進農村物流系統的形成。
2 山西省農村物流運營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建設發展緩慢
在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下,農副產品的加工或銷售企業作為農副產品供應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連接了農業基礎原料的生產者和作為終極消費者的農副產品批發商和零售商。農副產品的加工或銷售企業除了進行零散產品的收購之外,還經常與農戶合作,通過保價收購的方式積極鼓勵農戶進行農副產品的生產,以降低農戶生產的市場風險。并且,農副產品加工或銷售企業建有銷售、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副產品的流通率。然而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在農村實施甚少,需要一定的基礎原料、生產規模和加工技術的支撐,繼而致使物流發展的速度緩慢。
2.2 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存在局限性
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是將農副產品的批發市場作為主心骨,農戶、批發商和零售商均參與進來,此物流運營模式在農村物流中十分多見,也是最早出現的一種物流運營模式。從國內批發市場的現狀來看,大部分的批發市場是由政府投資建立,工商部門、稅務部門、產品檢驗部門等給予一定的支持性服務和監督管理。農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副產品批發商和零售商都參與進來。在此物流運營模式下,通常批發商擁有自己的倉儲物流設施,零售商則承擔物流配送和售后的責任,批發交易中心則負責提供儲運、結算和信息等服務。此物流運營模式是相對傳統的模式,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此物流運營模式的缺陷逐漸顯露。其一,此物流運營模式的供應鏈過長,即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批發商—產品零售商—消費者,產品流通時間較長,成本較高,效率低下。其二,因為產品流通環節煩瑣,所以物流質量跟蹤困難。受這些因素的限制,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亟待進一步優化。
2.3 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村級布局少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不斷普及應用,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消費的金額不斷增加。農村物流系統中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發展速度也隨之加快。第三方物流企業是專門進行農副產品儲運、物流配送等服務的企業,其專業性較強,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發展到今天,農村第三方物流企業已建立“圓通”“中通”“韻達”“申通”“百世”“順豐”“郵政”等物流配送企業,在縣、鄉、鎮三級物流系統中形成多點分布的狀態。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主要滿足農村作為需求側的物流配送需求,而對農村作為供給側的物流配送需求也能滿足,但對于生鮮農副產品的物流配送成本較高。除此之外,在縣、鎮兩級的多點分布也較多,受到道路、物流配送量及物流效率的限制,在村級的多點分布較少。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村級物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然而限制村級居民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消費的主因是不便收取包裹。
3 “互聯網+”背景下改善山西省農村物流運營模式的策略
3.1 健全物流基礎設施
加強政府對農村物流設施建設和農業企業物流發展的支持,推動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不斷發展。國內對“三農”發展十分重視,每年政府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然而投資準確度較低,大多數的扶持資金都用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及提升農副產品生產效率。最近幾年,農副產品的生產數量呈逐年上漲的趨勢,然而農副產品的銷量卻不容樂觀。農村物流設施建設十分緩慢,缺乏良好的物流設施條件和政府扶持,從而無法吸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擴建,大部分的農副產品未能進行加工,導致農副產品因滯銷腐壞的現象頻繁發生。政府應對投入的資金進行合理分配,準確發力,加大農副產品的物流設施建設,積極鼓勵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產品加工,實現農副產品從田壩走向消費者,實現農副產品保質量地增長價值,為農民真正帶來利益。
3.2 嫁接新零售模式
嫁接“新零售”旨在發展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新零售”是馬云于2016年10月提出的,之后發展迅猛。新零售指的是一種新型的零售方式,是憑借互聯網,通過線上、線下及物流配送途徑的深度融合,突出物流服務的實際體驗與場景化,繼而提高電子商務企業的運作效率。傳統批發市場可嫁接新零售模式,通過優化批發市場環境,開發農副產品線下真實體驗、物流配送服務等升級服務,推動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物流運營模式成功轉型和持續發展。
3.3 政策推動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農村網絡布局
通過政策推動,加速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農村網絡布局。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不斷發展,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消費和農副產品銷售,都出現了爆發式的發展景象。然而,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農民都會因收取貨物的時間過長或距離太遠等不便而放棄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消費或銷售。顯而易見,電子商務平臺消費和銷售可促進農村物流發展,并且物流的發展也會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所以,需要得到相關政策的扶持,促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農村網絡布局,繼而促進村級物流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兩者相互推進。
4 結語
總而言之,物流配送企業在國民經濟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農村經濟增長需要物流的支持。確保農村物流的不斷發展,構建健全的物流服務系統,滿足農民日常生活和生產需求,需各級政府部門從統籌城市和鄉村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促進農村物流成為推動農業成功轉型、農民增長收入、農村經濟發展的得力助手。
參 考 文 獻
[1]紀良綱,王佳淏.“互聯網+”背景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模式研究[J].經濟與管理,2020,34(2):77-84.
[2]呂冬梅.“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優化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1):34-37.
[3]張敏,周奕.“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村物流體系政府補貼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0(1):38-40.
[4]粟晨靜.提高農村電商物流效率問題研究[J].價格月刊,2019(6):67-71.
[5]梅瑜娟.電商時代農村物流體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農業經濟,2019(5):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