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 郁蕾 孫惠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在給城市提供勞動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盡管這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相關部門也已采取相關措施為他們提供便利和幫助,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還是面臨教育機會、教育環境等問題?;诖吮尘?,本研究以鎮江市學府路小學為例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難以融入教育新環境進行成因分析。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現狀;適應環境;成因
一、學校外來務工子女的現狀概述
(一)外來務工子女對生活環境的適應強于教育環境
務工人員子女從小就跟隨著四處尋求謀生的父母,過的是居無定所的生活,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和艱難的現實使得他們對于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自理能力相對于本地子女強些。但由于從小的教育環境差、水平低,使得他們跟不上城市里高端的教學設備和先進的教學模式。
(二)外來務工子女沒有好的成長環境
1.居住環境較差,不利于學生靜心學習。外來務工人員為了維持生計四處漂泊,一般都是住出租房甚至臨時搭建的活動房,周圍人員密集、環境嘈雜、衛生狀況不如意。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氛圍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甚至部分學生放學回家還要幫助父母干活,學習時間更是得不到保障。
2.子女接觸人員群體復雜,容易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受居住環境、生活水平層次影響,務工人員及子女所接觸到的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他們的行為、言語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三)外來務工子女學習基礎較為薄弱
外來務工子女在低年級時段大多在戶籍所在地的鄉村小學就學,那里的學校教學設備不齊全、師資隊伍落后、教學理念落后,導致學生基礎薄弱以及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一方面,外來務工子女本身在性格方面有缺陷,加之與現在學校中的老師、學生在言語溝通方面有困難。種種原因導致外來務工子女跟不上現有的教學進度,造成成績水平低的結果。
二、學校外來務工子女難以融入教育新環境的成因
(一)家庭環境
外來務工人員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在精力、經濟上都很難關注到孩子的教育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導致外來務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環節上出了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家長教育經費投入低
我們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收取了119份有效問卷對外來務工人員每月對其子女的教育經費投入數據進行匯總,如圖一:
由圖可知,務工人員對子女每月教育支出在0~200元居多。他們面對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在教育上投入不值得的觀念,以對孩子學習放任自由的態度,僅滿足孩子最基礎的教育需求。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對孩子在教育上舍不得投資,不僅會讓孩子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放窄他們的視野和人生觀、基礎文化知識薄弱,還會使他們因知識儲備太少而自卑產生厭學情緒。
2.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欠妥
外來務工人員對子女的教育大多采用挖苦諷刺等文字語言甚至拳腳相加,這已成為一部分家庭中的“殺手”。常言道棍棒下出孝子,80%左右的務工人員都是這樣想的,在學生犯錯誤時打罵孩子,用激烈的言語批評孩子且主題大多是以挖苦諷刺為主,以及拿別人的孩子做對比。長此以往會剝奪學生自尊、重創學生自信、扼殺學生智慧。
(二)學校環境
如今,學校的課程不再僅僅只有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也尤其重要。在文化課學習中,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會發現他們的行為表現不一,這就導致了老師對于務工人員子女的偏見及區別對待。而在美術、體育等課程當中,老師并沒有對務工人員子女特殊照顧,但他們由于從小基本沒有涉及到這方面課程,導致能力素養較差,教師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反而會導致務工人員子女在課堂上更加自卑的心理。我們觀察了本學校某班學生在音樂課上的行為表現進行研究,發現以下問題:
1.教師在課堂上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缺乏關注
教師不喜歡與外來務工子女進行互動,因為老師認為這些學生缺乏基本的衛生習慣和與人交往的文化禮儀。務工人員子女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時間適應文化語言和禮儀習俗,但老師通常由于一些細節便對他們產生偏見,這種偏見不僅體現在對他們的態度上,更體現在音樂課堂當中,這就導致課堂上老師不與其進行互動。相反地,老師更愿意與素養較高的本地學生交流。
2.本地學生對務工人員子女缺乏幫助
音樂課上大家的互動比較多,音樂素養高的人會立馬成為課堂的焦點,相反地,素養欠缺、性格內斂的務工人員子女會成為全場的笑點。本地學生對于他們一直以來的排斥,加上
課堂上他們無所適從的行為表現引得本地學生們的哄笑,這對于本身就有自卑心理的務工人員子女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我們還采取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共收取150份有效問卷,了解當外地學生因語言不通,認知少而鬧笑話時,本地學生對他們的態度情況如圖二:
由圖可知,本地學生對外來學生鬧笑話時選擇嘲笑態度的居多,較少有學生對其提供幫助。
以上老師與學生的態度造成的結果便是務工人員子女對于課堂、老師、同學更加隱藏自己,加深心中的防線。
(三)社會環境
1.本地學生家長對外來務工子女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我們通過走訪三戶本地學生家長,就對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認知進行訪談?!耙恍﹦展と藛T在建筑工地工作,蓬頭垢面臟兮兮的回家。經常喝酒后打罵孩子,能聽到臟穢的詞匯,在家扔摔東西,孩子哇哇大哭的。這些小孩玩都直接在地上滾,一天到晚臟兮兮的,我都叫我家孩子別跟他們玩?!蹦硲艏议L這樣說到。我們又采訪了另一戶的家長,“我們小區這邊前面車庫這租住著一戶外來打工的人家,在某小吃店打下手當服務員洗盤子,天天很晚才回來。都是孩子自己做晚飯吃。這小孩挺可憐的,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大人周末也不帶他出去玩,也不上興趣輔導班?!边€有一戶擁有院子的一家,指著隔壁說“這是安徽來的,在這租房子天天出去翻垃圾桶撿盒子罐子,把院子堆的烏煙瘴氣的,早搬走早好?!?/p>
通過對以上三戶人家進行訪談,我們了解到大部分本地家長都對外來務工者有一定的排斥,認為他們素質較低,一些習慣與本市文化格格不入,也極其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因此,本地家長也會因務工人員家庭環境聯想到其子女的生活學習習慣,并會言語行動相結合阻止自己子女與她們玩耍。特意的區別對待會使務工人員子女覺得這所城市對她們不友好并有意排斥他們,并使得他們學習下降越來越難融入集體、學校和社會。
2.教育體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執行困難
據了解,鎮江市于2018年頒布了《關于鎮江市區外來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指出只需提供身份證明、居住證明、工作證明、社會保險憑證辦理手續就可使其子女在市區接受義務教育。雖然較之前程序簡略了許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外來務工子女的入學率,但是還是有一些務工人員因程序較繁瑣或人生地不熟不知去哪如何辦理此類材料而延誤其子女的受教育機會。
參考文獻:
[1]盧樹斌.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張琪.外來務工子女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D].山東師范大學,2018.
[3]徐蓮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2):52.
[4]王晶晶.小組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信心提升的應用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9.
[5]劉文雯.小學生家庭、班級環境和學校適應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8C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