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君
摘要:為響應新課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然而小學生大多數比較活潑好動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積極的思維常常取決于問題的刺激程度,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研究,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期望能夠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問題情境
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比較理想,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原則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問題情境或氛圍,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條件和機會,激發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一)趣味性
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我設計了一組動畫片——《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途徑倒數王國,被衛兵擋住去路,要求四人必須求出1? 的倒數放可放行。豬八戒答1??的倒數是1?,而孫悟空說??1 的倒數是??0 ,對嗎?
通過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學習倒數的欲望。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知識的源泉,興趣更是學習的動力。所以說創設問題情境具有趣味性。
(二)疑問性
在教學整百整十的口算加法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豆豆歷險記。豆豆在尋找爸爸的途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同學們愿意幫助他嗎?把一個數有幾個百、幾個十的問題巧妙地設計在“豆豆要過的大森林里”把整百數加整百數的方法設計在“豆豆要過的大河邊”把幾十加幾十的問題設計在“豆豆要過的大山里”。
本來是一節枯燥無味的口算課,通過這樣的設計,把問題巧妙的設計在教學情境中,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活躍了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整節課學生融入在故事情境中,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他們在活動中增長了智慧,培養了能力,真是一箭雙雕啊!所以說創設問題情境具有疑問性。
(三)目的性
在教學二、三、四的乘法口訣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動園:有兩對鴿子在飛翔;有三組猴子,每組有三個在蕩秋千;四組兔子,每組四個在做游戲。
這個教學情境的設計是比較吸引學生的,因為學生比較喜歡小動物,而這個教學情境更有一定的目的性,兩對鴿子是為了讓學生編二的乘法口訣,三組猴子是為了讓學生編三的乘法口訣……。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不然就如無頭蒼蠅一樣,飛到哪算哪。所以創設問題情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精密結合課文的主要內容,設計的教學情境準備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哪些知識?獲得哪些實踐能力?都要精密地聯系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去設計。
(四)實踐性
在學習兩步加減應用題時,老師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乘過公共汽車嗎?”同學們齊聲答道:“乘過。”“好,下面我們就來做‘乘公共汽車的游戲。”錄音機里插放著汽車喇叭聲,有15位學生上來乘坐“公共汽車”,到站后下去10人,又上來6人。
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不但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又拉進了師生的距離。可以讓學生感覺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使學生在親自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同時又可以把一節枯燥乏味的數學課變成輕松愉快的實踐課。教學離不開實踐活動,加強實踐操作是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所以說創設問題情境具有實踐性。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建議
(一)抓住問題與已有經驗的連接點
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主動的利用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如果選取一些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作為情境素材,順著經驗引發問題,學生一方面很樂意接受這些信息,另一方面生活經驗又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便利。
1、已有經驗橫向延伸
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即使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有接觸過,但學生往往可以基于相關經驗和認知,形成對問題的解釋。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動力,借助它,在原有經驗上遷延出新問題,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去探究?、發現。
2、已有經驗縱向對比
由于以往的學習生活已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這些背景知識,一方面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提供了認知基礎,另一方面,原有的學習體驗可以為繼續學習起著引領作用。如果遇到的問題與某個背景知識有相似之處,學生就會依照過去的學習經驗去主動解決問題。
(二)利用問題與原有知識的沖突點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積極、主動的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與新知識最有聯系的舊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對新知識加以“固定”或“歸屬”,從而促使原有認知結構不斷的拓展和整合。但是當學生無法從新、舊知識中找出聯系點,或者無法確信自己建構的知識是否正確,于是就會強烈的意識到舊方法、舊知識已不適合解決新問題,這種“不成功感”會促使他們產生探究新方法的欲望。
1、新、舊方法的沖突
在學習新方法的過程中,每個學習者都會以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由于新舊方法在結構或應用范圍上存在著差別,當新的信息進入后,就會引起新信息與舊經驗間的沖突,導致觀念的轉變和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去建立新的平衡,使方法的科學性得以提升。這個過程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只能是個體在認知矛盾沖突的推動下進行的自主構建。
2、新、舊知識的沖突
通過構建,學生的知識不斷深化、突破和超越,這意味著會給學生的思維方式帶來突變,讓看似對立的系統走向統一。原有系統的慣性作用也只有通過一系利爭議性問題,才能引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系統的自我反思,發現它在新環境下的缺陷與不合理,喚起更新知識系統的愿望。
(三)找到問題對認知興趣的激發點
兒童的認知在相當程度上受到環境因素、情感因素的影響。當需要探究的問題被置于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就能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這個過程對兒童來說就是一個情緒滿足的過程。另外,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是在數學的美充分內化后才萌發出來的,它需要一個與數學進行情感交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數學問題必須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借助具體、形象的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數學的生動性、趣味性,一旦把學生感興趣的事件、活動作為情境素材,研究數學問題就很自然地變成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
三、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以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課堂教學一貫堅持和追求的目標,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提問題,但增強問題的思維含量還需要繼續努力。簡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已成為了新課標下發展基礎教育、提高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李建平:《聚焦新課程》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史根東主編:《主題教育概論》 ????科學出版社
[3]劉品一主編:《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探索》 ??山東教育出版社
[4]《小學數學教育》 系列期刊
[5]《教學月刊》系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