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發,致使大學生就業受到沖擊,了解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及就業心理問題,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的策略,對大學生群體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發現大學生就業意識、就業目標、職業的選擇、就業自信心、就業的社會支持、就業的心理準備等方面均存在心理問題,教育管理相關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應重視學生生涯教育,就業管理部門應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涯教育的條件,從而提高學生就業心理承受力和就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調適
新冠疫情的爆發,致使全球經濟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隨之而來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亦受到嚴重影響,疫情當下,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嚴峻形勢。然而,也應該看到危機中蘊涵著機遇,面對危機和機遇并存的特殊歷史時期,了解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特點,分析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并針對其就業心理問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的策略,對社會及大學生群體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
本文從大學畢業生就業意識、就業目標、就業動機、就業價值取向、就業自信心、就業心理準備、? 就業社會支持等方面,對28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統計分析,發現大學生就業心理如下特點。
(一)大學生就業意識產生較晚,大學男生就業意識產生早于女生
研究發現,52%的大學生就業意識開始于大學三年級,36%的學生開始在大學一、二年級,大約11%的學生沒有就業意識。
大學二年級開始考慮就業問題的男生明顯多于女生,隨著年級升高,男生考慮就業問題的人數增加,但大三、大四男生的增加人數少于女生,到了大三、大四,女生考慮就業問題的人數高于男生。
我國大學生的生涯教育開始較晚,而我國傳統的性別觀念賦予了男生更多的社會和養家責任,大三學生心理更趨成熟,生存意識和責任意識逐漸增強,這與上述結果不無關聯。
(二)部分大學生有就業目標,少數人有明確目標,多數人目標不十分明晰;男生對就業目標有一定認知的人數高于女生
調查中,約45%的大四學生表示有較為明晰的就業目標,約62%的學生表示有就業目標,但不確定;多于68%的大四男生對就業目標有一定的思考,而女生這一數據為約39%,明顯小于男生。
(三)多數大學生有就業自我認識探索的傾向,但就業的自我認識較為模糊,極少部分學生甚至表示不甚了解
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學生對自己的就業興趣、就業價值取向等相關問題較為模糊,少部分學生對自己有較為明晰的認識。
(四)大學生就業動機較為強烈,女生就業動機強于男生
調查顯示,50%多的學生有就業的緊迫心理,近50%的學生表示想就業,但并不十分緊迫,約10%的學生并不急于就業。
(五)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職業的選擇,較為看中精神層面需求滿足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綜合比較,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職業的選擇,首先是興趣心理,然后是職業的社會地位,最后是薪水。
(六)大學生就業自信心總體看狀況良好
47%的學生就業自信心較高,34%的學生就業自信心很高,7%的學生就業自信心較低。就業自信心男生略低于女生,但差異不很明顯。理工和文科類學生的比較看,文科學生自信心中等強度的學生高于男生,較強自信心則男生高于女生,低自信心文理科學生差別不大。
多數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狀況良好,在就業過程中能獲得家長的理解、尊重,同時也能獲得家長的具體幫助。
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能獲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是指在社會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觀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38—56%的學生能獲得一定社會支持,11—52%的學生能獲得很多的社會支持,23—31%的學生沒有社會支持。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心理隨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并成熟,但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一定問題。
(一)就業意識產生偏晚
就業意識是指個體對就業活動的覺知,包括就業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等。就業意識是個體就業計劃制定和決策的前提。
個體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是個體生涯發展的組成部分,如果完成大學教育就進入就業環節,那么就業意識產生在大三為時確實過晚,不利于大學生個人的職業規劃。
就業意識的產生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個體的心理發展有關。個體的心理成熟度、個體對自我社會角色的認知、個體的生存意識、以及個體所接受的教育或多或少影響到學生就業意識的產生
(二)多數學生就業目標定位模糊、定位過高
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只有少部分學生就業目標有明確定位,大部分學生比較模糊。而在對就業市場負責人和高校負責人的訪談過程中,多數負責人認為,就業目標定位不準確,過于理想化,學生心理期望值過高。
造成上述問題原因在于,學生生涯教育的欠缺,以及對大學本科教育的認識的偏差。學生生涯教育的欠缺導致學生對就業自我認識、對社會職業認識的不足,從而導致就業目標的模糊。
(三)大學生缺少明晰的就業自我認識
表現為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需求、興趣、能力,以及社會職業的相關信息缺少充分的了解。大學生就業的自我認知模糊必然影響到就業行為。
(四).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全面的就業心理準備
對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盡管在專業方面做了相應的拓展,但忽略了社會對專業的需求,就業教育、訓練和輔導則缺少系統訓練,偏重與就業技巧訓練,而忽略了學生社會性的培養。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應對策略
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和問題,既是大學生自身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應引起關注。
(一)學生生涯教育應引起教育管理相關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
一個人就業和職業發展如何,與一個的生涯規劃密切相關,學生的生涯教育應引起重視。生涯統合了個體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生涯教育亦應貫穿個體整個受教育過程,既貫穿小學、中學和大學。使學生接受系統生涯教育,培養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和生涯決策能力,澄清其就業價值觀,在就業及生涯發展方面充分實現其自身潛能。
(二)就業管理部門應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涯教育的條件,提高其心理素質。就業管理部門在給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的同時,應整合社會力量對于待業中的大學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引導學生探索自我,充分了解自我,幫助其確立現實的就業目標。
(三)各高校大學本科生培養模式應根據社會變化和社會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尤其是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調整尤為重要。為學生就業的知識準備提供良好的條件。
總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大學生自身、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受社會諸多方面影響,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唐敏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J].中國科技信息,2010,(2)
[2]李嫵祎,葛精精.高校如何構建有效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干預機制[J].商情.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