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芳
摘要: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以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感受和鑒賞音樂的美,情感體驗等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以音樂教學的實踐活動為主,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形成與完善音樂技能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變通,運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因材施教。
關鍵詞:音樂教學方法;比較;運用
一、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感受和鑒賞音樂的美,情感體驗等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這類教學方法主要意在情感感受方面培養學生,讓學生對音樂的本身產生興趣,有興趣便有學習的動力。
在體驗類音樂教學方法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多種多樣的媒介讓學生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美感。比如在欣賞課中,教師會以對作品的欣賞活動為主,向學生展示音樂作品,并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聯想、模仿、分析、比較等方式來激發和促成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可以自覺的學習音樂,對音樂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教師會通過實際的音視頻,向學生示范等方法,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的內容,學生不僅僅可以通過音樂課堂上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音樂作品和音樂知識,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己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音樂、感受音樂。如果想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正確審美,還需要教師多學習多了解現在的各種音樂形式,了解當代的多種音樂表達形式,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怎樣去欣賞音樂,讓學生的審美層次得到提高。
二、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音樂教學的實踐活動為主,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形成與完善音樂技能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應用的技能和技巧,并在音樂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表達出來的能力,甚至在可以自己應用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創編或創新,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實踐性的音樂教學方法中,教師起到了一個傳授和引導的作用,教師只需要把基本的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并給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進行即興創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最有效的發散方式,小組合作也會讓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言交往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讓學生勇于表現自己和樂于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
在達爾克羅斯音樂教育體系中主要安排了音樂的三個方面,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創編,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往往與實際的音樂教育活動交織在一起。最具特色的就是體態律動法。它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體態律動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體態律動的動作一般分為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兩類。原地動作包括;拍手、指揮、搖擺、彎腰、說話、歌唱等;空間動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這些動作可以和身體的高、中、低位置結合,也可以用身體的頭、身、臂、手、腳等各個部位,與歌聲的動作、體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復調、曲式等。在課堂上,他強調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即興創作。通過感官訓練,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感受音樂和創作音樂。讓學生在最輕松的狀態下學習音樂。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倡導元素性的音樂思想,他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于是他發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奧爾夫樂器,是一組很容易掌握的打擊樂器。同時,他還充分運用人體各部位可能發出的聲音參與演奏,并冠以“人體樂器”的美稱。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音樂性的“動”,必然沉浸在一種游戲般的歡快之中,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接受到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奧爾夫音樂的最大特點是關注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開發,在這樣的學習中,孩子不會把學音樂當成一種負擔或功利,而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世界中來,用他們肢體、語言、樂器自由地演繹,以獨特的方式抒發內心世界。當音樂成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對樂理、樂感、表演、演奏以及語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輕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奧爾夫音樂給孩子發展個性提供了無限的空間,也在集體表演中讓孩子懂得了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奧爾夫強調音樂是主要的,充滿活力的,適合學生學習。語言、動作、聲音是奧爾夫系統的主要課程內容。他創建了一個音樂教育系統,能夠以最自然的方式進入音樂世界的各個領域,并獲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樂體驗。他創造的系統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來交換音樂,分享和創造愉快的經歷。
(三)柯達伊音樂教學法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特色是以歌唱教學為主,從簡單的單聲部旋律到輪唱、合唱等歌唱形式,都是以清唱的方式來實施教學,而且不依賴任何樂器的伴奏。聲音是聽覺的藝術,它沒有視覺的形象,柯達伊教學法中有一套非常實用的手勢,可以讓孩子通過視覺形象來感受音高的概念:柯爾文手勢法。這組手勢其實是英國人約翰·柯爾文首創的,柯達伊把它借鑒到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中來,并發揚光大。兒童不但能在「唱」當中學會呼吸、歌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各種音樂的知識和常識也能通過「唱」的方式來學習。柯達伊(Kodaly) 認為,無論外部物質條件如何,學生都可以自己唱歌。在他的音樂教育中,柯達伊強調教師應該為學生選擇優秀的音樂,并組織更多的學生參與歌唱活動。他認為,音樂教育的發展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學齡前兒童音樂能力的主要目標是使兒童能夠閱讀和書寫樂譜。柯達也有自己的音樂閱讀和寫作教學的觀點。他吸收了前人的許多有效的教學工具,這些工具對教師組織音樂教育活動非常有幫助。
三、結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教學的具體任務,具體內容以及個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班級和學生的個人特點因材施教,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也可結合當地,本校和我們自身的有利條件,揚長避短,積極創造條件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麗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 2015.5
[2]方少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實用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6.1
[3]喬克西著.趙亮譯.柯達伊教育法[M].中央音樂學院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