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通平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來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主要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在不影響課堂訓練的情況下,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是小學階段的關鍵時期,對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良好習慣以及高尚情操都有積極推動的作用。而本文就對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養成教育;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引言
當前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養成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不僅在言教方面做出了錯誤的示范,甚至在身教方面也給孩子們一個錯誤的學習目標,繼而導致小學生們有不好的行為習慣,如不講衛生、穿衣不整齊、行為霸道好吃懶做等不良行為規范。而隨著教育的改革創新,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998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將養成教育重視度著重提高,強調:“德育對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進行養成教育”,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為國家培養接班人。
1.養成習慣的理解
養成教育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來看,養成教育是指人所應具備的最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僅限于人的良好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特別是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鑒于此,可以看出養成教育對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不可小瞧,其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體現,也是對學生一個生活方式的體現。
2.小學階段養成習慣的內容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主要包括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學習態度及學習方式等,行為又可以稱之為文明禮儀習慣和衛生習慣。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舉止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勢以及表情等[1]。如;學生見到老師要積極主動問好,升國旗時要敬禮以及不打架,不罵人,公眾場所不喧嘩等文明舉止,文明舉止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財富。衛生是存在我們周圍的,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時每一個人應有的生活習慣。在現代社會中,小學生養成講究清潔衛生的好習慣尤為重要。
3.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策略
3.1通過閱讀的熏陶學生們的養成教育
閱讀是培養和熏陶學生們文化素質最常見的方法,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讀書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還可以通過勞動、寫字、運動等活動來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行培養。大力開展“讀好書”,“寫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掃好地”五好活動,這便為小學生在學校學習開展了切實可行的養成教育活動[2]。而在其最基礎的是閱讀,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展開閱讀活動,培養學生們的閱讀意識。如,教師可以開展唐詩三百首的閱讀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們參加,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教師可以開展學生們對孔子、孟子以及一些文史哲經典著作等的探討,讓小學生們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加深對我國的文化,逐漸了解中華文化。
3.2建章立制 規范言行
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是需要教師日積月累的對小學生們進行教育,并不是單靠幾次教育、幾個活動就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們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有所形成[3]。而建立一套完整的養成教育工作制度或成立相應的監督組織是進行養成教育持之以恒的基本條件。例如;教師可以制定“班級規范考核細則”在其列好獎懲制度并將其打印出來,然后分發給學生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懂其規則,并按細則去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這個細則中公平對待每個學生,誰都有爭奪管理干部的機會,然后施行獎懲,自我規范好良好的學生加分,相反則扣分,把行為規范作為一面鏡子,做到一日一公布,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
3.3家校合作
學生們行為規范的養成不僅受著學校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家庭的影響。在孩子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對孩子啟蒙的重要人物。學生階段的時間主要分布在家里和學校里,因此,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視,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學校與家庭合作的教育方式,教師與家長針對學生們的表現共同探討,從而做到有責過之,無則加勉,共同改善對學生的教育方式[4]。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這也是現階段大多數學校采用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向家長宣傳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家校榜樣的示范作用,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成長環境。或者教師還可通過家訪找家長談心,更加的提高家長們對孩子行為規范的培養意識。
3.4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
勞動習慣的培養是行為規范養成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因此,要對學生行為規范的培養要把勞動習慣的培養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由于小學生缺乏自主意思,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勞動意識的培養和進行勞動的叮囑。例如:教師要提倡學生自我服務,讓學生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洗手帕,整理生活用品。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們去當小志愿者,獨立自我且發現公益活動的意義之處,開拓學生們的新視野。通過這個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熱愛勞動的意識,同時也對學生樣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規范做了一個鋪墊,從而使的學生能在日后的生活中發現自己的財富和尊貴。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小學生提高自身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不單單影響著小學生們的認知,更影響著學生們的日后生活。養成教育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更是教育者的宗旨。在這個過程中,要使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行為方式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必須要求教師堅持不懈的去培養,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塑造小學生們美好的心靈,用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從而使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得到逐漸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北京:發布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J].中小學德育,2017.3(02):78.
[2]? 曹飛忠.教育就是培養習慣[J].教育視界,2015.6(Z1):110-111.
[3]? 汪素紅.獨生子女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的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5.7(04):39-40.
[4]? 柳巖.農村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措施研究[J].學周刊,2018.7(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