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新
摘 要:新課標改革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本文就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
引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處于一個快速成長的過程,容易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正確的道德和法治導向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立德樹人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道德是社會最基本的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道德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因此,初中帶的與法治教學中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就需要貫徹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將帶的教育落實到實處。首先,教師在教學前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首先進行一個系統的思考,這堂課要向學生傳達什么樣的道德觀念,要培養出怎樣的學生,怎么樣才能有效的向學生清楚地傳達所需要具備的道德理念。根據所思考的內容結合核心素養的要求來制定教學計劃。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向學生灌輸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范,學生常常是一個耳朵進,一個惡耳朵出,難以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立德樹人的基本觀念。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以道德的基本概念為出發點,用簡單的小事來引導學生對道德的思考,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建立起初中生需要具備的道德概念,同時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樹立起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是教學課堂更加具有針對性,學生也能夠有效地自主建立起基本的道德觀念[1]。
例如七年級上冊《友誼的天空》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就首先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重點以及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引導學生確定什么樣是真正的友誼;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與朋友相處時產生的矛盾;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對待友誼的態度,確定與朋友相處之間的底線等等目標,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中就可以幾何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比如詢問學生們平時與好朋友之間是怎樣相處的,朋友之間有什么樣的趣事或者有過怎么樣的矛盾,以問題的提問調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然后結合教材中內的內容,讓學生思考一下朋友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什么。朋友之間的相處也是以道德為基本底線,違背了社會交往的基本道德,就難以在友誼的建立中受到他人的尊重。立德才能樹人,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夠使學生確定與朋友交往時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建立其基本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意識,促進了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初中課堂中已經基本上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手段以廣闊的網絡資源庫來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使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補充,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教學內容引發的思考,同時也能夠是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輕松,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探討和思考中,激發學生的道德觀念,使學生更好的樹立起道德與法治觀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2]。
例如七年級下冊《在集體生活中成長》的教學中,目前的初中生由于集體生活經驗缺乏,對集體意識和集體觀念缺乏相應的共鳴感和認同感,在教學中學生難以真正的理解集體道德的真實含義,難以樹立起集體團結的核心素養觀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室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電影《戰狼》中的片段,通過電影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對集體主義這個核心理念進行深入的思考: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場面有哪些?影片中的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是天生就會有的嗎?因為集體主義影片中的這些人獲得了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影片內容對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然后借著影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集體”這個概念,幫助學生確定“集體”的范疇是什么,同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理解的概念,思考自己在集體中獲得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借由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集體觀念的核心概念,同時認識到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3]。
(二)利用熱點話題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
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與社會生活是緊密聯系的,道德與法治的概念的確定是在生活經驗中總結并且整合提煉的,最終形成的道德與法治的概念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實現知識點的有效遷移,引導學生針對社會熱點進行相關道德與法治內容的探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概念的現實意義。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租住學生進行辯論形式的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加深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4]。
例如九年級下冊《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首先就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我國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后迅速做出的應急反應,第一時間撤出我國在也門的進4萬華僑,同時順便幫助12個國家撤離了279名公民。為了這279名公民,護航編隊上的戰士主動縮減自己的糧食用量為撤離的民眾提飲食。這時網絡上會有一些呼聲,為什么要犧牲護航編隊的隊員的事物來幫助并不是我國人民的外國人,或許這些人并不會感謝中國。根據這個話題,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個辯論的話題,在撤僑中該不該幫助這些外國人。通過這個辯論的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關于大國責任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樹立起國家意識,使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三、回歸實際生活場景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不僅僅存在于國家生活中,更存在于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存在于生活方方面面需要遵守的道德與法治,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家”的概念進行思考,什么是“家”?在自己的心中什么才能夠稱之為“家”?在家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又獲得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家中的點滴生活。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談談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哪些事情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愛或者母愛的偉大,以自己目前的能力這樣能夠更好地孝敬父母。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關于家的責任,培養學生基本的思想道德,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以核心素養為教學方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莊志端.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8(89):121-122.
[2]鄭利德.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策略[J].好家長,2018(41):166-166.
[3]左艷.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分析[C]//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0.
[4]石洪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