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悉妮 朱遠程 王瑤 羅惠針 譚世昕
摘要:扶貧工作是一項持續性的動態過程,脫貧思想亦隨之嬗變,在沖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我國的脫貧事業正在爭分奪秒,脫貧攻堅戰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后半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建保持著對扶貧工作的引領帶頭作用,為進一步拓展扶貧工作面,發散扶貧工作思維,充分利用扶貧資源,新時代扶貧攻堅應該充分結合紅色旅游資源、文化扶貧基礎、綠色生態環保理念,描繪黨建引領精準扶貧的新篇章。
關鍵詞:精準扶貧;紅色資源;文化扶貧;生態文明;鄉村振興
Typical Case Analysi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aking Hekou Town as an Example
Ye Xini ?Zhu Yuancheng ?Wang Yao ?Luo Huizhen ?Tan Shixin
Foshan University,Guangdong,Foshan,528000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continuous and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lso changes. In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is racing against the clock, and the batt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enter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hard work, hard work and hard work". The party construction maintains the leading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so as to further expand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pread support Think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aking full u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 the new er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fully integrate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icting a new chapter of the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ed resources;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0前言
陸河縣河口鎮位于海陸革命老區,素有“陸河南大門”之稱,河口鎮地理位置優越,但經濟水平一直都提不上去,教育文化水平遠遠落伍于城區,在幾年的攻關后,政府堅持新發展理念,依托新河工業園區、南部新城項目、鄉村振興戰略和“點線面”工程,繼續推進河口鎮高端化、差異化、規模化發展,努力打造養老休閑、工業園區、基地農業三大核心產業的宜居宜業宜游全國重點鎮,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的基礎,鄉賢捐資助力,強化產業扶貧,激發“紅色村”活力。
1紅色旅游資源開發
1.1陸河縣河口鎮的紅色資源優勢
陸河縣河口鎮原屬海陸豐管轄,是傳統的海陸豐革命蘇區,亦是中國紅色政權的發源地之一,紅色資源豐富雄厚,以陸河縣河口鎮黃宜笏革命老區為代表的革命老區,起到了帶動周邊散落的紅色遺址開發的作用,依托陸河南部新城發展,輻射周邊村鎮帶動河口鎮的全面發展。以黃宜笏革命老區逐步帶動河口鎮紅色遺址的發掘,作為一個貧窮的小山區的村民們,他們希望能夠擺脫貧困,因此在政府和外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集體合作社,集中村里的力量開發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打造陸河紅色歡樂谷,引領周邊村落的發展。河口鎮通過在挖掘當地紅色資源的優勢中探索符合河口人民發展的新路子。
1.2 發展紅色旅游資源有利于帶動老區的全面脫貧摘帽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河口鎮地處陸河的南大門,毗鄰海陸豐,加之紅色歷史悠久,具有能夠開發紅色旅游資源以及推進和完善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優勢,河口鎮政府大力整合各方面紅色古遺址、古代遺址等文化旅游資源,合理規劃建設集參觀、學習、旅游三位一體的革命傳統體驗場所、紅色精神傳承圣地、綠色休閑觀光的紅色旅游路線,發掘散落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連片建設,全面發展紅色民宿,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研究投入,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優化升級,將紅色資源轉化為人民奔向富裕小康的經濟來源。黃宜笏革命老區村民參與入股,共同參與到紅色旅游的開發決策和生產分紅,共同助力鄉村振興。以河口黃宜笏革命老區為例,以北有田墩、西湖、北龍等多個革命村落,政府在全面思考河口鎮紅色旅游的開發與發展的同時,逐步推進對其他小村落的發掘,參考江西井岡山、海陸豐城區多紅色圣地建設,打破時空和區域的壁壘,建設以紅色資源為主題的旅游園區。此外,在推進紅色旅游扶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挖掘客家文化,促進旅游文化的全面發展,帶動陸河特色產業的繁榮與進步,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老區的沉香產業、梅業、油柑業的特色發展,打造集紅色觀光旅行、美食文化輸出、特色產業互聯互通、各村資源于一體的整合優化。為了加強基層脫貧建設堡壘,經過政府及村民一年多的努力,黃宜笏革命老區的發展效果逐步呈現,僅在今年2月,接待游客量就超過30萬,直接經濟收入達300多萬。隨著資源流的不斷涌入,黃宜笏革命老區正在積極推動不忘初心主題公園、長征路、黨建路、紅船精神壁畫等項目建設,這將會給游客們帶來更新的體驗感。紅色旅游是陸河縣河口鎮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的助推器,加速紅色資源的開發必將帶領河口鎮人民的走向幸福路。
2黨建政企引領文化扶貧,打通最后一公里路
2.1 體系構建,探析優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我們仔細鉆研了總書記說的這句話,挖掘其精髓,認為精準扶貧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扶貧:扶貧必須先扶“智”,只有從思想上消除了“貧困”的思維,才能從實際上通過努力走出貧困。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中國扶貧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從思想上將“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文化扶貧是我們國家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家更加注重對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投入,是對精準扶貧的精確判斷和準確定位,是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推進。就河口鎮來說,在過去的許多年,文化水平跟不上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下決心探索適合河口文化教育發展的文化脫貧和扶貧的機制,增強綜合扶貧全力帶動全鎮人民奔小康和逐步消除貧困差距的決心,在文化教育水平跟不上城市的這一現實問題上補短板、找差距,下決心從思想上引導貧困群眾們脫貧致富,從行動上激勵人們增強人們對知識的渴求。例如河口鎮政府聯合企業將農村黨群服務中心轉變成留守兒童夜晚免費輔導中心,立足三溪、服務三溪,成立了廣東三溪教育運營有限公司,這個輔導班組織了各村退休教師以及大學生等每晚為留守兒童進行教學輔導,為他們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雖然目前河口鎮只有一部分村群在開展教學試點工作,但政府和企業下決心探索出適合河口文化教育脫貧的途徑,以后必將推進整個河口鎮乃至陸河縣以幫扶更多的貧困留守兒童。這種美好的“溫暖港灣”,給未來河口鎮的文化教育發展增添了幾分光彩,更在文化扶貧的前進方向上摸索出適宜河口發展的新路徑。
此外,廣東三溪教育集團結合黃宜笏革命老區,完善和推進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設,加強青少年思想文化的引領,引進紅色文化,引入“研學+現代文化”的發展理念,從而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與發展,將河口鎮逐步打造成粵東地區綜合性教育研究核心基地,打造全國研學旅行規劃的先行性示范地區。在精準扶貧政策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只有讓群眾們認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和發展自己,從頭腦中一點一點地消除貧困,才能真正意義上邁向全面小康。文化教育扶貧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場長期的攻堅戰,需要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構建優化的文化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抓起,加強黨建政企的引領,打通文化教育扶貧最后一公里攻堅戰,繼而做到思想扶貧。
3生態建設助力精準扶貧
陸河縣地處粵東區域,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異、旅游資源豐富、養生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達71.69%,陸河縣河口鎮一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在政策的全面推動下發展特色生態產業,現有“南有青梅北有油柑”的美譽,陸河縣河口鎮堅持生態脫貧與特色產業發展并重助力精準脫貧,開啟生態文明和建設環境友好型宜居、宜業、宜游與產業致富脫貧摘帽“雙贏”另辟蹊徑的精準扶貧高效模式,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全面發展的方針。近年來,河口鎮以綠色發展為支點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快民生福祉建設,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實施生態文明工程的建設以達到生態扶貧和助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1 ?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業產業扶貧模式分析
3.1.1建立資源與環境協調友好的經濟模式
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好背景下,農業扶貧不只是為了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不只是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是要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中去,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全面規劃和布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圍繞區域產業獨特的產業優勢探索出既能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又可以大力推進綠色資源可持續之路,探索出既能滿足資源的合理開發又能兼顧經濟發展的生態扶貧之路,建立資源環境友好型產業扶貧模式。
3.2因地制宜有效開發生態旅游資源
發展南北溪生態旅游產業,既可以助推河口鎮生態旅游化,又可以助推河口地區生態資源的有效輸出,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得到傳承,發展生態旅游業有利于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可以有效提高貧困百姓的參與熱情,在不破壞生態景觀的前提下得以減貧目標,加大對外來文化的輸入,從精神層面消除貧困落后的格局,打造生態文明后花園,將生態旅游建設同生態脫貧相結合。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因地制宜發揮區位優勢,產業互補,在有效推進青梅油柑種植的同時,注重人文欣賞層面的開發,打造中國特色的梅花節、油柑節,摘植盆栽,吸引外來游客,變“造血”為“輸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生態福祉建設,讓人民共享“生態紅利”。
參考文獻
[1]市教育局黨組書記 汪娟. 把教育扶貧工作落到實處[N]. 海口日報,2019-10-31(002).
[2]周麗琴.精準扶貧背景下對農業產業扶貧模式的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19(10):47-48.
[3]張振宇,徐碧瑩.精準扶貧背景下紅色旅游助推扶貧攻堅的研究——以安徽省金寨縣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3):14-15.
[4]甘庭宇.精準扶貧戰略下的生態扶貧研究——以川西高原地區為例[J].農村經濟,2018(05):40-45.
[5]何文毅.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精準扶貧[J].當代縣域經濟,2016(0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