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靜
【摘 要】目的:探討急診科重癥患者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 。方法:研究人員從我院急診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選擇180例重癥住院患者,在符合統計學要求的情況下,對照組90例,研究組90例回顧性分析180例患者住院期間院內感染的發生因素,對照組采取常規的預防措施,研究組根據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預防效果。結果:實行不同的預防措施后,研究組與對照組的預防差異較大,對比后,發現研究組的預防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的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對急診科重癥患者住院期間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探究分析,同時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急診科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提前做好預防措施,該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診科重癥患者;院內感染;危險因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181.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95-01
急診科是醫院接收急癥患者的科室,到急診科的患者,病癥較為急驟、嚴重,甚至部分患者屬于危重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難免需要為其采取侵入性操作,由于患者的情況較為特殊,故而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較高[1]。為了探討急診科重癥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的預防措施,特對其進行分析,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以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人員在符合統計學的要求下,從我院就診急診科重癥患者中,篩選出符合本次入組以及排除標準的患者180例,均為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院治療的患者,將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為本次試驗的空白對照,共有90例,男性人數有48例,女性人數有42例,年齡分布在48-94歲之間,平均年齡在(70.82±2.94)歲;研究組為本次研究數據,共有90例,男性人數有49例,女性人數有41例,年齡分布在48-94歲之間,平均年齡在(70.33±2.84)歲。納入標準:①均為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院治療急診科重癥患者;②與患者詳談知情,患者能夠理解并表示可以配合研究的實施;③患者近一周內無大手術安排;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精神病史、傳染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等;②伴隨重大器官嚴重衰竭、惡性腫瘤等;③患者拒絕參加。兩組患者開始研究前的一般資料,患者的性別、年齡等無顯著差異(P>0.05),可開展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急診科較為常見的院內感染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齡大于等于60歲、抗菌藥物使用廣泛、病變部位較多、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大于7天、基礎疾病
1.2.2預防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預防措施,研究組根據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研究組的具體措施如下:(1)完善急診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制度:增加急診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專業人員,對急診科的科室環境以及人員進行評估,對監測的結果進行全面記錄,在評估過程中,若是發現感染患者,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給予其針對性的治療以及管理,在科室建立院內感染獎懲制度,責任到個人,以提升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2)強化培訓考核:每周、每月以及每年定時在醫院開展院內感染培訓制度,提升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提升醫護人員的無菌操作觀念,要求護理人員在行護理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實施侵入性操作時,再三核對器械是否滅菌消毒;盡可能的減少侵入性操作,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
1.3觀察指標
根據研究要求,將患者院內感染發生部位以及發生率統計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整理完畢后,人工將數據進行分類,按照計量資料以及計數資料的不同,分別使用(-x±s)、構成比(%)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X2檢驗進行計算,計算數據后,觀察P值,P<0.0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在采取預防措施后,院內感染發生率降低,發生呼吸道感染8例、消化道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口腔以及皮膚感染3例,其他感染7例,總發生率為24.44%(22)。
研究組在采取預防措施后,院內感染發生率降低,發生呼吸道感染2例、消化道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1例、口腔以及皮膚感染1例,其他感染1例,總發生率為,6.67%(6)。
兩組患者在感染部位構成上無顯著差異,在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后,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均下降,但是研究組的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 =10.8271,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急診科重癥患者在院接受治療時,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較多,對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后,完善急診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制度,增加急診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專業人員,在科室建立院內感染獎懲制度,責任到個人,以提升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同時強化培訓考核,每周、每月以及每年定時在醫院開展院內感染培訓制度,提升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盡可能的減少侵入性操作,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2]。本次研究中,實行不同的預防措施后,研究組與對照組的預防差異較大,對比后,發現研究組的預防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的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也證實了,急診科較為常見的院內感染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齡大于等于60歲、抗菌藥物使用廣泛、病變部位較多、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大于7天、基礎疾病,通過對上述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3]。
綜上所述,通過對急診科重癥患者住院期間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探究分析,同時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急診科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提前做好預防措施,該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旭東,郝東俠,王彥宏.醫院獲得性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桿菌感染的特點、危險因素分析及預后[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47(5):522-525.
朱文生.有創-無創序貫通氣療法在重癥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6):65-68.
周文華,史冬雷,宋晨,等.急診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行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2):2894-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