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強
摘 要:作為學生系統的接受數學教育的初始階段,小學的數學教學在整個數學課程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也一直是許多教師探究的問題。本文就立足筆者多年數學教學實踐,給出了幾點個人的建議,還望能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課堂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學生最難,最抽象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從教學的最開始階段,也就是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但是,自控力差、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突出特點,因而課堂教學也非常不易把控,許多老師走進課堂有種“走進花果山,到處是猴王”的感覺。筆者任小學數學教師多年,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要抓準以下幾個“基本點”,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輕松松完成教學任務。
一、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于感興趣的東西、事物,往往可以更加精力集中的進行探索和研究,小學數學教師不妨合理的引入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清晰化的展示和有趣的信息化手段運用中激發興趣,進而在興趣的指引下進行更高質量的數學知識內容學習,從而不斷的提升教學的總體效能。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圖形的圖片,并在圖片下面標注各自的名稱,還可以展示包含這些圖形的物體,如凳子、黑板擦、桌子、臺階等,讓學生在形象化的展示中對這些圖形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借助PPT課件對這些圖形的區別、聯系和各自特點進行形象化和具體化的再次講解和梳理,還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對這些圖案進行對比展示,讓學生更好的對該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從而助力課堂的高效施教。當然,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數學教師樹立有效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始終將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一種手段,而并非最終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設計生活問題情境,誘發學習需要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數學學科的真諦。因此,教師應善于巧妙搭建起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以使學生在對生活中的數學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以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逐步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內容時,筆者先是拿出了一個橙子,并對學生說道:同學們,老師現在想把這個橙子分給4位同學,大家覺得怎么分才公平?之后,筆者為學生演示了不平均的分法,以詢問學生可不可以,以引導其認識到要平均分。接著,筆者繼續引導道: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每個同學都能分到多少呢?接下來,筆者讓學生打開課本看插圖,其介紹了古時候人們在分物、測量和計算時遇到了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情形。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入了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遇到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情況,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節課就讓我們來用探究分數的意義。這樣,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既拉進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又使學生體會了數學學習的意義,進而有利于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加強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實踐快樂
在座位上坐久了肯定會感到枯燥,對于天性好動、愛玩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小學生的手總是閑不住的,動手操作符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所以小學數學課應該多多增加動手操作的內容,從而緩解長時間單純的知識講授帶來的枯燥。
例如,在教學“量一量,比一比”內容時,筆者讓學生來到戶外盡興實踐:手拉手估計花壇一周的長度;腳貼腳丈量小路的長度;一拃一拃仔細測量井蓋一周的長度;排排坐利用坐寬估算涼亭座椅的長度……小組匯報時,各組用人體尺估測和用軟尺精測結果的高度吻合,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人體尺的奇妙,并自覺引發深度思考:除了人體尺,還可以找到各種不同“尺子”,用它們的長度作為標準估測。在自然情境中,學生學得生動、有趣,熱情高漲,隨著探討不斷深入,課堂尾聲拋出的問題:“水塘里的水究竟有多深,你能想到安全的測量方法嗎?”再一次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孩子們妙招不斷,爭先展示。課外大課堂讓“動態想象”得以“現場實踐”,學生獲得多元體驗,深度學習,既增長了生活智慧,又學會了從數學角度探索生活、探尋世界。
總而言之,興趣是小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教師要在小學數學中開展趣味性教學,并合理對待學生的錯誤。當然,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絕不僅僅局限于以上筆者提到的幾種,愿諸位教師能夠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使小學數學課堂變得越來越好。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不斷的學習與創新,就一定能夠切實的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琴.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9(09):73-77.
[2]周克洋.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