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澤東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我國漸漸要求在對小學數學進行教學時,要以提升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要內容,這也是一項現代教學的重要要求。小學教師應當意識到這一情況,在教學時不斷加強對學生們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本文針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能力;策略
引言: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想要走在時代前列,離不開創新。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傳統的教學進程當中,小學數學老師并不是十分重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只是單純地對課堂進行講解,學生們被動聽從講解,因此,他們缺乏鍛煉自身的機會,問題意識不夠強烈,于是便無法提升創新能力。 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培養學生創設疑問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言堂”的現象十分常見,這就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無法形成,創新能力也沒有辦法得到相應的提升,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發表疑問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在講解加與減的應用時,教師不應該直接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去解答,而是應該讓學生自主創設疑問,自主分析解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以下內容:一斤香蕉8元錢,一斤蘋果10元錢,一斤草莓25元錢,一個西瓜30元,教師僅提供這些條件,引導學生根據這些條件自主創設疑問,并加以解決,學生們通過思考提出了很多問題,如一斤蘋果加一斤香蕉一共多少錢?一個西瓜比一斤香蕉貴多少元錢?一斤草莓加一個西瓜需要花多少元錢?等等。這些問題由小學生思考設置出來的,并進行分析與列式運算解答,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學習數學最終是為了應用,但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往往會忽略知識運用環節,使得學生只是理解表面的意思,無法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學好數學知識能夠很好地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例如,在學習統計一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喜歡的小動物進行調查,如喜歡小狗的有多少人?喜歡小貓的有多少人?喜歡老虎的有多少人?等等。然后進行制作表格,使其一眼就能知道喜歡什么動物的人數最多。然后在生活中,如果超市賣東西,對部分商品進行統計,看看什么商品比較受歡迎,這樣就會多采購一些受歡迎的貨品。再如,在學習周長以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來到學校長方形的花壇旁,讓學生對花壇的周長進行計算,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交流、體驗培養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需要同學們不根據常規要求進行思考問題,或者回答問題。發散思維的建立能夠讓同學們的思路更加廣闊,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是數學中重要的一種思維。例如,在學習了混合運算以后,教師可以在做習題時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如習題三年級全班同學做小紅花,三班共有4個小組,其中3個小組每組做了9朵,第四組的同學一共做了12朵。交流圍繞題意,既讓學生感受課堂愉悅的學習氛圍,又可以對知識進行鞏固。同學們興趣盎然的交流討論。最終得出結果3×9+12=39朵。這種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利于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培養學生動手探究能力
學生只有通過動手探究才能夠實現創新發展,這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操作探究,使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發現的過程,加深知識印象,并對知識進行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了周長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進行計算其周長,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直尺對長方形的長寬進行測量,從而得出長加寬的結果的二倍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結束語
總而言之,老師要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提升小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學會質疑進而不斷激發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學習的主動性,要重視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加深知識印象,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帥.小學數學創新意識培養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李觀芳.探究小學數學教學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J].亞太教育,2016,06:15.
[3]余冰.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研究綜述[J].教育現代化,2018,536: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