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為奮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必修課程。道德與法治對于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規則意識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其實就是規則的另一種體現。當小學生具備規則意識,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與記憶。本文主要研究了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法治;規則意識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是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也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在一定的規則之下,學生才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小學正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小學生階段接觸的人和事對小學生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道德與法治是經過歷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一定的規則。小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規則并不是在限制學生的發展,而是要求小學生在一定的道德與法治的范圍之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
一、規則意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性
不同的人對待規則會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會認為規則更有助于我們的生活安穩,有助于社會的繁榮。在一定的規則之下才能夠減少學生的犯錯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有一些人卻認為規則不但會耽誤小學生的成長,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規則之所以會產生不同的作用,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所在的場合不同,在道德與法治意識中人們必須要遵守規則。道德與法治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與社會的穩定而制定的一些規則,是人們必須要遵守的事,任何人都不能破壞。小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時也必須要樹立一定的規則意識,認識到法律道德與法律的重要性。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當具備了規則意識時,學生才能夠對道德與法治具備一定的敬畏感。
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的策略
1.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先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首先教師要先讓小學生對規則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排斥規則。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師在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時,要采取一些合適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制定一定的規則。而且,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去影響小學生的發展。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采用一些明確的詞匯,讓小學生認識到規則這個詞的含義及重要性。小學生的規則意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培養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當小學生具備了規則意識時,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才能夠將規則的意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對于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采用實際案例進行教學
道德與法治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很多熱點事件都以道德與法治為基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熱點事件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加強學生的規則意識。采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對學生進行切實的教育。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不是理解記憶即可,而是要學會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教師采用實際生活中的正向和反向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作用。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形成規則意識。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還在于學生自己本身,即使教師教育的再多也不如學生自身的思考。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些事情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例如學生比較喜歡的動畫片中,教師可以采取其中的片段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
3.促進小學生的規則行動
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規則意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規則行動。規則行動主要指的是學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能夠認真履行道德與法治之中規定的行為,不在生活與社會中觸犯法律與道德。小學生在學習了道德與法治之后,一定要認真遵守相關的條例。對于現實生活中一些在違反道德與法治的人會是小學生要積極地引以為戒。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就是一定要重視小學生的實際運用,監督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對于小學生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教師要及時幫助小學生進行改正,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精神,貫徹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行為。家長也要做好小學生行為的監督,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結
小學生階段是學生發展到關鍵階段。小學生階段若是沒有學好道德與法治知識,將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發展。道德與法治非常有助于小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教師必須要將道德與法治貫徹到小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規則意識對于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提高小學生的規則行為,才能不斷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屈麗霞. 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J].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
[2]韓笑. 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意識的培養[J]. 才智(13):125.
[3]林章紅. 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對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J]. 當代教研論叢, 2018(4).